放大圖片
美空軍網絡戰司令部印有「網絡空間的勝利」字樣的宣傳手冊。資料圖片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美國彭博新聞社12月14日報道稱,根據其獲得的數據,過去10年中至少有760家美國公司、大學、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政府機構遭到來自同一批中國黑客間諜的攻擊。報道稱,中國黑客攻擊的目標包括谷歌、英特爾等大公司,也包括航空航天、半導體、醫藥和生物科技等行業的一些創新型公司。報道指責中國黑客通過攻擊一些美國酒店網絡服務系統進而進入各公司機構網絡,以盜取機密。該報道聳人聽聞地稱此為「網絡冷戰」。
美國指控缺乏證據
美聯社此前兩天的報道稱,美國網絡安全專家說,美國公司和政府機構遭受的網絡攻擊,大部分來自於12個中國黑客團體,他們獲得中國政府的「支持或指使」。報道稱,中國黑客「具有侵略性和隱蔽性的攻擊」竊取了美國價值不菲的知識產權和數據,而美方有時能夠根據一些「明顯的特徵」追查出這些黑客的位置和身份。
文章說,美國情報機構官員指稱,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正不斷升級,但「很難提供」相關的「證據」。文章稱,美國政府官員不願將這些網絡攻擊與中國政府直接聯繫起來,但官員和專家私下裡普遍表示,他們確信這些黑客與中國政府或軍方有關。一些美國網絡安全專家批評美國政府沒有向中國施加足夠的壓力,迫使中國追查黑客。
美國國家反情報行政辦公室11月3日公開了向國會提交的報告《在網絡空間盜取美國經濟機密的外國間諜》,罕見地點名指稱中國和俄羅斯在過去兩年內通過互聯網竊取了美國大量有價值的經濟機密,對美國經濟安全造成「日益嚴峻和持久的威脅」。
報告稱中國與俄羅斯是美國經濟信息和技術「最有野心的收集者」,主要針對美國經濟的關鍵部門,如信息和軍事科技等。報告尤其指稱中方是「世界上最活躍和最持久的經濟間諜罪犯」,「美國私營公司和網絡安全專家曾報告源自於中國的計算機網絡侵入攻擊」,但「無法確認誰應負責」。
報告預測未來遭「竊取」的重點可能是:信息與通信科技;關於稀缺自然資源供應的商業信息或與美國企業、政府談判時的重要商業情報;軍事科技,尤其是船舶系統、無人駕駛飛行器和其他航空航天科技;清潔能源和醫藥等領域的民用或多用途技術。
中國是境外黑客攻擊受害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相關指責嚴正指出,國外一些人熱衷於捏造所謂網絡間諜的謠言,其說法完全是無中生有。中國政府一貫反對和嚴禁任何網絡黑客違法犯罪活動。中國法律明文規定,對相關網絡犯罪行為,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追究刑事責任。中國是境外黑客攻擊的重點受害國,經常遭受來自某些國家黑客的入侵和攻擊。維護信息和網絡安全符合各國共同利益。中方致力於與國際社會一道,通過平等互利合作,維護信息和網絡安全。
外交部發言人同時指出,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更值得重視,那就是有的國家熱衷於提升所謂網絡戰的能力。如何維護信息和網絡空間的和平,防止其成為新的戰場,使其真正用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當務之急。中方與俄羅斯等國共同提出「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旨在推動國際社會建立一個和平、安全、公正、開放的信息和網絡空間。
>>點評
俞曉秋(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高級顧問):全球黑客攻擊、網絡竊密等犯罪活動與年俱增、十分猖獗,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與擔憂。今年5月和7月,美國先後出台《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和《網絡空間行動戰略》,旨在宣示美應對日益頻繁的黑客攻擊、網絡洩密和竊密等犯罪活動的政策立場與行動策略,加強網軍建設,保障網絡空間安全。在此背景下,美國一方面加強與中國等相關國家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加快實施其網絡空間戰略。
近年來西方媒體有關中國黑客攻擊的報道不絕於耳。在美國政府未就媒體所謂中國黑客對美國進行的最新攻擊進行明確表態的情況下,此類報道仍是「老生常談」,渲染所謂來自中國的「網絡威脅」論調,是「中國威脅論」的另一翻版,顯然是媒體的一種炒作行為。
如今,隨著中國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所謂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已成為某些西方企業無端懷疑和抱怨的對象,也成為西方一些媒體有關網絡威脅的最便捷常用的炒作手段,但迄今為止這些國外機構、企業或專家在指責所謂中國「黑客威脅」時,卻從來沒有提供過任何確鑿有力的證據。
孟威(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網絡技術的進步在使社會垂直控制功能減弱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秩序失范的風險。隨著全球網絡傳播的加速發展,國家、企業甚至普通網絡用戶遭遇黑客入侵的事件頻發。有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幾乎不到20秒就會有一起黑客侵擾事件發生,黑客至少擁有2000種以上的手段非法侵入境內外服務器。
中國已成為網絡犯罪的最大受害國之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網絡入侵的危害。網絡間諜、網絡竊密、黑客攻擊等犯罪行為已成為世界公害,互聯網安全形勢非常嚴峻。鑒於此,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希望建立國際規範保障網絡安全。中國一直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國際間合作,並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美國深諳網絡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將互聯網視作新的戰略空間。出於國家利益考慮,美國一方面希望通過佔據網絡先機制約他人,一方面也加劇了防範心理,甚至視他國為假想敵,以達到主導網絡話語權的目的。美國國內網絡普及率高,對網絡的依賴性強,而政府對網絡安全問題卻疏於防範和管理。譴責來自他國的網絡威脅,也可以達到轉移國內公眾注意力,將自身責任轉嫁於他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