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1月6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在美伊的最新對峙中,石油武器再次被雙方舉起,其是否有效也引起媒體及學者的普遍關注。英國《金融時報》說,這讓人回想起1973年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當時,油價一夜之間上漲3倍,在最大的幾個能源消費地區——美國、歐洲和日本,加油站都排起長隊。石油禁運讓工業化世界一下子陷入動盪。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偉建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石油禁運有點像自殺式炸彈襲擊,其實到頭來沒有贏家。看上去伊朗被制裁,實際上參與者都不會撈到好處。一旦此舉刺激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美國隨後跟進,雙方就會上演「步步驚心」式的連鎖反應,帶世界滑向沒有迴旋餘地的深淵。
也許這也正是歐盟有幾分謹慎的原因。法國外長朱佩4日晚說,雖然實施石油禁運的決定已經做出,但付諸實踐還需要更長時間。「時間和形式都需要討論。」一名歐盟外交官說。2010年的數據顯示,從伊朗進口原油最多的歐盟國家是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有西方外交官表示,歐洲國家未來數周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能否說服沙特及其它海灣國家提高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