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近10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但2010年均值與即將頒布的「新國標」比仍超1倍……針對「灰霾」元兇PM2.5,北京市環保部門6日首次公佈一組研究性監測數據,拉開北京啟動PM2.5監測及發佈工作的「序幕」。
2012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都將打響這場聲勢浩大的「PM2.5攻堅戰」。人們關注,中國達標天評價系統的「洗牌」,將多大程度倒逼中國轉型?
達標天評價「洗牌」 數據感受擺脫「兩張皮」
訂購設備,佈局站點,調整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收集分析信息系統……北京市環保局此間表示,PM2.5的監測網絡建設目前已正式啟動,力爭年內完成全市相關監測站點建設,並在春節前首先發佈27個監測子站3項常規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
「要讓公眾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生活區域的實時空氣質量,我們的監測數據才會更貼近百姓感受。」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管理處處長於建華說。
以降低PM2.5為重點,打一場提升空氣質量的攻堅戰——北京市提出2012年主要污染物濃度下降2%的目標,「十二五」末實現「藍天」數比例達到80%的目標。
不僅僅是北京,今年天津、山東、武漢等省市紛紛表示,陸續啟動PM2.5的監測。江蘇將在現有的17個PM2.5監測點的基礎上,再建68個PM2.5監測點,最終實現監測「全省覆蓋」;上海已建成PM2.5試點監測點位24個,其中3個為國控評價點。
「如果加入PM2.5評價指標,優良天數將可能大幅下降。」江蘇省有關負責人表示,數據「難看」一點不要緊,關鍵是要清楚灰霾天的來源,要有措施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扭轉被動局面。「如果公佈了,灰霾天沒有減少,沒法向老百姓交代。」
「我國空氣質量污染依然十分嚴重,總懸浮顆粒物和PM10濃度水平較高,由於這兩種污染物的污染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決定了我國的標準與國際接軌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一些重點區域率先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爭取監測水平早日和國際接軌,就是率先做到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
按照環保部日前發佈監測PM2.5的時間表,今年,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要率先開展PM2.5和臭氧的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境模範城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市以上城市開展監測;2016年全國統一執行新的空氣質量標準,並向社會公佈監測結果。
「為什麼大家這麼關心PM2.5,就是因為它對人的視覺影響特別敏感,更容易『感受到』。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就是要不斷貼近人民的感受。」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認為,全面啟動PM2.5監測工作可以令環保部門加強對顆粒物的數據管理,為顆粒物污染防治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降低PM2.5 節能減排要「傷筋動骨」
從公眾感知灰霾困擾,到「圍脖們」呼籲推動,再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PM2.5的快速升溫到正式亮相,形成了一次國家環保政策與公眾民意的良性互動。專家表示,PM2.5的推出,為人們審視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當前亟須跨越「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嚴控機動車污染。於建華說:「目前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已近500萬輛,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大氣容量壓力巨大。」專家表示,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擁堵程度嚴重,龐大的機動車保有量和低速行駛,造成汽車燃油燃燒不充分,從而導致PM2.5排放數量倍增。
要努力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必須實施機動車高排放標準,加快油品升級,改變「好車吃粗糧」的狀況。採用擴大限行區域和資金補助激勵相結合的辦法,加速淘汰各類老舊車,鼓勵市民舉報投訴「黑煙車」,加大高排放車輛檢測力度,努力改善城市擁堵狀況。
有關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約60%來源於燃煤、機動車燃油、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23%來源於揚塵,17%來源於溶劑使用及其他。能否控住「重化工」,是降低PM2.5的第二道坎。
從1998年至今,北京連續實施了16個階段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先後關停、搬遷了首鋼等200多家重污染企業,第三產比重超過76%,萬元GDP能耗達到了0.582噸標準煤,為全國最低。先後四次在全國率先執行機動車排放新標準等等,繼續加大措施的空間變小,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顯改善的難度也就更大。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當前,一些地方的產業結構仍偏向「重型化」,能耗下降的「緊箍咒」與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的「GDP崇拜」仍形成反差。全國人大環資委有關負責人分析,「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期相對應,我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正呈現高位波動、時好時差的相持期。」
經濟學家張曙光表示,合理的價格體系是最有效的經濟槓桿,引導現有的能源高消耗型增長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只有用「硬約束」「硬手段」,才能使經濟增長模式盡快突破「相持階段」。
影響PM2.5的第三大因素就是區域污染。「空氣污染防治做不到獨善其身,必須聯防聯控。」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告訴記者,PM2.5可以在空氣中漂浮數天,區域傳播非常嚴重。「如果沒有多地區的多種污染物協調治理,聯防聯控,靠一己之力,空氣質量很難再上台階。」
對此,環保部明確,將繼續完善大氣聯防聯控機制,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為重點,實施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加大產業調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積極推廣清潔能源。
直面污染現實 「轉型」到位才能換來「碧水藍天」
清華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指出,雖然數據顯示十多年來,北京PM2.5濃度呈下降趨勢,但年均值與即將頒布的新國標比仍有差距。「北京市要達到標準值還有相當的難度,估計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郝吉明認為,要換來「碧水藍天」就必須強調綠色轉型,這既包括觀念更新,也有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型。
對政府部門而言,城市必須有節制的發展,如果高污染高消耗的產業仍然佔到GDP很大比重,施工現場遍地開花,就很難實行。
北京市將加快出台《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2年大氣污染控制措施)》,從調整經濟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工地揚塵、嚴控工業污染、加強生態建設等方面入手,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協同治理,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減少PM2.5,企業生產也要轉型。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有關專家建議,應抓緊出台塵污染防治辦法,把防塵控塵資金納入建築工程預算的「硬成本」,建立綠色施工和積塵監測制度,對達不到防塵控塵要求的工地責令停工整改。加強對大建築工地的監管和渣土車的治理,減少揚塵污染。
倡導導公眾綠色出行。人人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製造者,是時候直面污染嚴重的「現實」。為這個後果「買單」只有一條路,樹立環保生活理念,開展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轉變生活方式,主動減少PM2.5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讓公眾參與不再是個別活動,而是一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