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羊城晚報報道,近2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掀起新一輪發展高潮,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台階。
統計顯示,2011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約預計達5.3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50500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819美元。以世界銀行制定的收入水平劃分標準,廣東已進入中上等收入地區行列。
自主創新支撐高速發展
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下,廣東生產總值逆勢上升,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5年後,戰勝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廣東再次展示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巨大活力,生產總值逼近2000億美元。2007年,廣東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超過我國台灣地區,同時超過「亞洲四小龍」的平均GDP。而從2005年開始,廣東生產總值增量首次超過韓國,目前雙方經濟總量差距不斷縮小。
在高速發展中,自主創新發揮了支撐作用。20年來,廣東自主創新的步伐堅定而有力。僅2010年一年,廣東就有35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3萬億元,是2005年的2.5倍;全省國家級高新區新增3個,總數達9個,居全國第一。數據表明,2008年以來,廣東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攀升,到2011年占比已達1.85%,居全國前列。
深圳邁入「萬億元俱樂部」
廣東發展看深圳。深圳市市長許勤8日在深圳市兩會上表示,2011年深圳生產總值預計突破1.1萬億元,增長10%以上。這意味著深圳繼京、滬、穗之後,成為又一個邁入「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
從1993年4月通過《深圳經濟特區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和《深圳經濟特區有限責任公司條例》等我國最早的公司法規,到1997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圳人從計劃經濟僵化體制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中國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急先鋒」。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認為,深圳在全國率先探索制度轉軌,最早嘗試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獲得了巨大的制度優勢,正因為勇於突破體制機制性障礙,深圳才能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許多西方大城市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為推動技術成果與產業資本對接,深圳開創性地打造了一個國際化市場交易平台,這就是有「中國科技第一展」美譽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邁瑞、朗科等知名企業都是在這個會上引起投資商關注,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2009年,被稱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的深交所創業板首批28家企業上市交易,一個立足於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促進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和培育的資本市場強勢開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