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網友拍攝的中國海軍第三艘071型船塢登陸艦下水照 【文匯網訊】據環球網編譯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刊登最新一期的《中國簡報》(China Brief),該刊登載了《中國2012:變化中的透視圖》一文,文章稱,如果要評判解放軍作戰能力的提升情況,除了領導層之外,還應該評估許多其他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對亞丁灣打擊海盜和其它非傳統安全任務在內實際軍事行動的檢驗;解放軍組織結構的變化和人員素質的提升;包括指揮控制試訓在內的訓練;以及軍民融合的程度。
文章稱,解放軍現代化的非裝備因素決定服役的新型武器能否最大限度得到維護和使用;也決定了這些武器是否能夠充分的形成戰力,因此應對此給予更多的關注。外國的分析主要關註解放軍武器的潛在作戰效能,這可能導致對解放軍能力的過高估計。那樣的話,就可能導致對中國意圖的誤判。
文章稱,解放軍的「人才戰略工程」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並且仍在實施;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培養能夠進行信息化作戰的軍官和士官。通過分析軍委主席發佈的人事指導綱要,人們能夠對解放軍現代化方向調整進行深入的瞭解。實際上,這樣的指導性綱要是軍委成員討論的結果。
文章稱,如果解放軍改變了「兩個不相適應」的提法,也就意味著解放軍高層對軍隊進步的評價指標作出了調整。「兩個不相適應」指,「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這一提法最早出現於2006年1月,到本周仍在使用。解放軍各級官員已經發表了大量對解放軍訓練、人員素質、軍隊組織結構、後勤和技術水平進行評估的文章,這為中央軍委的評估提供了支持。特別的,解放軍高級將領經常表示,解放軍的武器裝備與發達國家存在20年的差距;在衡量解放軍軍事現代化方面,這一言論並未得到廣泛的關注。
新型裝備
中國在一些軍事技術領域與西方的差距正在縮小,其在新的一年裡仍會進行首艘航母、殲-15(J-15)艦載機、殲-20(J-20)隱形戰機原型機,以及各種先進無人機和包括東風-21D在內的多種導彈測試工作。外國媒體將會密切關注這些測試。而相比之下,人們對中國海軍第三艘071型船塢登陸艦的關注較少。據網上消息,該艦已經下水,但尚未服役。目前,海軍已經有兩艘071型船塢登陸艦服役;該艦能夠向遠離中國海域的地區輸送一個營的海軍陸戰隊隊員、15-20輛兩棲裝甲車和多艘登陸艇和多架直升機;這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藍水」兩棲力量。該型登陸艦的出現及後續更大型運輸船隻的出現,將會極大增加解放軍的力量投送能力和在國外執行非傳統安全任務的能力。
儘管,中國自身不太可能公開討論自己的彈道導彈型號和部署情況;關註解放軍發展的人士可能會期待,美國國防部門就其2011年對中國彈道導彈數量評估提供更多的信息。通過對美國國防部2002年到2011年向國會提交的報告分析,可以發現,2007年的報告中所估計的中國彈道導彈數量是2001年所估計數量的三倍。自2008年開始,美國估計的中國核彈數目大致介於1000到1200枚;而中國彈道導彈發射架的數目則維持在200到250之間。於此相關的一項發展是,從2008年開始,網上出現了對解放軍對地巡航導彈的報道。當前的估計是,解放軍擁有200到500枚導彈,而發射架數量僅為40到55。不幸的是,觀察家們並未深究美國國防部所估計數字背後的意義。
解放軍高層可能想通過增加對地巡航導彈的數量,來減少彈道導彈數量的增加。與此同時,由於解放軍發展了射程更遠的新型導彈來替換舊有型號;中國的彈道導彈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如果說解放軍在本世紀頭十年一直在重點發展彈道導彈力量的話,那麼未來十年,它會把重點轉向發展對地巡航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嗎?由於解放軍自己不會就這些發展做出解釋,人們或許應該關注五角大樓在2012年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中進行的分析。
正在進行的軍事行動
解放軍已經宣佈將繼續向亞丁灣派遣執行打擊海盜巡邏的海軍艦隊。2011年5月,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在美國國防大學表示,由於中國海軍現代化軍艦數量有限,維持該任務給解放軍造成了一些困難;但是,解放軍仍然決定繼續執行該任務。
解放軍執行巡邏任務的艦隊由兩艘戰艦、一艘補給艦、艦載直升機和特戰人員組成,已經進行了十輪的更替。南海艦隊和東海艦隊的軍艦已經參與了此項任務,北海艦隊尚未有軍艦參與;不過,北海艦隊派遣直升機參加了五輪巡邏任務。依據不同的部署類型,解放軍26艘驅逐艦中的5艘,53艘護衛艦中的8艘,以及一艘071型兩棲登陸艦參與了此項任務;僅有這些軍艦參與此項任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陳炳德的言論。這一事實也意味著,五角大樓關於中國海軍只有25%的水面艦艇實現現代化的論斷有一定道理;儘管這一數據與2000年相比,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
亞丁灣打擊海盜巡邏任務給了中國海軍更多訪問他國港口的機會,同時,中國海軍也與在亞丁灣執行任務的其他國家海軍進行了聯合演習。2011年2月,中國一艘參加巡邏任務的護衛艦航行到利比亞附近海域為撤離中國公民的船隻提供支援和保護;不過該護衛艦自身並未運送中國公民。另一方面,解放軍的四架「伊爾-76」參與了此次撤離任務;此外,中國還使用遊船參與了撤離公民任務。
儘管隨著071型兩棲登陸艦數量的增加,解放軍的海上輸送能力正在增加;但其遠程重型運輸機數量多年來一直偏少。目前,解放軍只有不到20架「伊爾-76」運輸機;這一不足,再加上直升機數量的不足(解放軍全軍也可能只有幾百架直升機),成為了解放軍遠離國門參與非傳統安全任務的重大制約因素。上個月,中國媒體報道了兩個陸軍航空團擴編為航空旅的消息(此前,解放軍已經在2009年組建了一個陸軍航空旅)。解放軍未來可能會增加直升機和固定翼運輸機的數量,這表明,解放軍的長期意圖是逐漸克服目前的短板。
軍隊組織結構改革
中國可能會在2012年對軍隊部署進行一些調整。中國官方聲稱解放軍人數為230萬,但並未公佈各個軍種的人數。據估計,陸軍人數仍然超過全軍人數的60%;但解放軍目前優先發展的是海軍、空軍和二炮部隊。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可能會進行新一輪的裁軍行動;而裁軍的對象主要是地面力量。
在很多情況下,更先進的武器需要更少的操作人員;而許多部隊替換落後系統的速度低於一比一,從而使得這些部隊的裝備數量減少了,但作戰能力沒有卻受到影響,甚至因為採用了先進技術而得到了提升。不過與落後系統相比,先進裝備也需要更全面的維護、修理和供給。
2012年,解放軍專業軍事教育體制的組織結構改革仍將繼續,這能夠使解放軍軍官和士官更好貫徹組織結構發展的新理論。自2011年夏天以來,有關報道提到了十多個軍事院校命名和職能的變化。在一些案例中,改革是為了培養更合格的士官。解放軍在原有軍事院校的基礎上新組建了兩個士官院校,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院校的改革主要是為了滿足解放軍組織結構變化,加強裝備能力和聯合作戰的需求。審視這些變革,能夠讓人們對解放軍如何使自己的軍官和士官適應不斷變化的組織結構,更好貫徹自己的理論有深入瞭解。
美刊文章稱,新一屆中央軍委可能會實施既定決策,或在未來對軍隊組織結構進行進一步改革。不管是哪種情況,解放軍的組織結構在未來十年內都可能會經歷重大變革;而陸軍的數量在這一過程中也會逐漸減少。這一改革的目標是建設規模更小、技術上更先進的軍隊,這樣的軍隊要能夠同時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常規衝突和非傳統任務。這一結構調整需要受過良好訓練的人員,其實現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在此過程中,可能需要多次試驗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而這一方法可能不同於其他強國的軍隊。分析專家們也可能預測不到最終的結果,而中國的媒體將會繼續對此進行報道。
解放軍訓練情況
「試驗性訓練過程」常被用來形容解放軍各兵種當前的訓練形式。解放軍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聯合作戰能力,從而讓自己能夠更好的實施尚未在實戰中測試過的新理論。解放軍總參謀部於2011年12月創建了軍訓部,目的是加強對各兵種聯合訓練的管理,從而克服自身的不足。
解放軍聯合作戰理論的複雜性一直在增加。過去兩年裡,「體系作戰能力」成為反映各單位和各種能力融合的指標;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的體系作戰能力,它取代了過去的「一體化作戰」概念,而後者又是對最初聯合作戰概念的豐富。
與最近經歷作戰的軍隊相比,解放軍高層認為,缺乏實戰經驗是阻礙軍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盡可能的使演習貼近實戰,進行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演習多年來一直是解放軍追求的目標。
部隊訓練遵循每年年初發佈的大綱,如果必要還會在年中對大綱進行調整。每年的訓練隨著9月到11月底大規模聯合演習而達到高潮,解放軍通過這些對抗和實彈演習來評估部隊的訓練情況。解放軍已經建立一套對演習進行評估的辦法,並可以通過這個辦法發現不足;而在隨後又會進行針對性訓練,解放軍高層仍感覺需要對現有的聯合訓練體制進行改進。特別的,他們認為,訓練的技術和後勤支持仍需要加強;缺乏「專家」型人才仍然是聯合行動所面臨的障礙。
未來一年裡,指揮控制將會成為眾多訓練的焦點。當前,解放軍正在探索軍團和兵團級聯合作戰的指揮體系,以便使總部能夠同時對多個地點的多個部隊,多個兵種進行指揮。這些探索的核心是組建執行偵察、攻擊、火力和後勤等具體任務的多兵種/過功能群;與此同時,解放軍還在練習營級聯合作戰部隊的能力;並發現當前的營級指揮結構難以充分指揮聯合作戰行動。
指揮控制結構是許多跨軍區演習(2006年開始進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類演習中,部隊將會從一個軍區跨到另一個軍區。解放軍在2009年和2010年舉行了涉及三或四個軍區的大規模演習,但去年卻沒進行這樣的演習。空軍和海軍的演習範圍則超出了傳統的沿海地區,延伸到了距海岸線幾百英里以外的地區。兩棲登陸訓練已經成為幾個軍區的日常訓練內容,二炮部隊也參加了許多涉及陸軍和空軍的演習。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二炮部隊與海軍進行聯合演習的報道。在這方面,新的一年裡又會有什麼新消息呢?
除了現役力量外,解放軍還經常把預備役部隊、武警和民兵組織納入戰鬥和非傳統安全任務訓練;民用因素往往能夠增加軍隊在訓練和實際行動中的效能。解放軍在日常的演習和救災活動中,經常能夠得到民用系統的後勤支持;特別是在提供遠程空中、鐵路或海上運輸及燃料、維修和持續的支持方面;這是當前條件下強調軍民融合的一個方面。
軍民融合與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軍民融合被中國視為增強綜合國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強調通過多種手段來利用中國的人口優勢、經濟基礎和資源,這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研究的領域。民眾對軍隊在物質和精神上的主動支持有助於減少解放軍現代化對更高財政預算的需求,解放軍一直強調自己是人民的軍隊和黨的軍隊,所以軍民融合仍將會是解放軍的傳統。
從國家到縣級的國防動員委員會體制融合了軍隊、政府和黨組領導,它是軍民融合規劃和與實施的基礎。這些地方委員會規劃許多具有軍民兩用目的的基礎設施項目,他們還關注能夠用於支持軍隊和非傳統安全任務的許多民用資源和能力;他們還建立了現代通信系統支持下的軍民聯合指揮中心,而且該體制已經在演習和實際情況中進行了測試。儘管國防動員委員會的效率隨地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中國媒體經常報道軍隊與預備役軍隊和民兵進行演習的情況。
民眾對軍隊的支持(反之亦然)是人民戰爭的基礎,這一傳統觀念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除了列裝新型武器外,解放軍還需要「人民」能夠鼓勵符合條件的子女踴躍參軍。在新的一年裡,人民支持軍隊的熱情和效率對中國國內穩定和解放軍能力來說是一個重要指標;解放軍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軍。
結論
儘管解放軍能力在過去十年裡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其軍事現代化在未來一段時間所面臨的複雜性仍然沒降低。中國媒體的大量報道體現了解放軍高層對目前成就和未來任務的內部評估,而更多的外部分析有助於中國更好理解新型裝備如何很好形成戰力;也有助於中國更好實踐自己的軍事理論。當然,這些領域比分析新型武器的能力更加有難度,也需要進行一些判斷。由於缺乏很多重要信息,外國人有時候需要從中國提供的消息中得到答案;否則,不確切的信息可能會導致誤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