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人民日報2月10日刊載題為《庸懶散不僅僅是「亞健康」》文章,內容如下:
龍年春節假期結束,一些地方的「超時放假」再度成為新聞。人們對「超時放假」頗多怨言,因為其背後反映的是一種庸懶散的習氣。
關於庸懶散,群眾有許多畫像:「上午點個卯,下午玩電腦,等著下班了」,「平平安安佔位子、舒舒服服領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業務不精、能力不強、得過且過的「庸官」,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懶官」,重權輕責、自由散漫、謀人不謀事的「散官」,在現實中並不鮮見。
與貪污腐敗不同,庸懶散看上去不那麼刺目,最多被當作是「亞健康」。或許正因如此,人們對庸懶散有些忽視。在一些人那裡,庸懶散有時被誤看成與世無爭,淡泊超脫,甚至成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官場秘笈:盯下級,看上級,小心翼翼地守著「不出事」的邏輯,畏首畏尾地扮著「老好人」的角色,老練圓滑地成為推脫難題的「太極高手」……
庸懶散的作風和貪污腐敗都會對黨的事業造成危害。它雖然沒有後者那麼刺目,卻範圍更廣,影響面大。在其位不謀其政,留下的是無人履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貽誤的是發展良機;當作為而不作為,喪失的是群眾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執政根基。
這些年來,一些地方矛盾衝突不少,群體性事件時有所聞,一些領導幹部處置不當,甚至按下葫蘆浮起瓢,其中既有貪腐因素,更有庸懶散的影子。平時萎靡不振、得過且過,對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認真執行,對群眾的訴求推三阻四,對發展的問題茫然無知,甚至火燒眉毛的事情都不願處置,最終導致矛盾在推諉中升級,問題在拖延中爆發,良機在敷衍中錯失,不僅釀成難以預料的後果,也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這就是為何毛澤東強調「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何鄧小平說,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為何胡錦濤將「精神懈怠」列為黨面臨的「四大危險」之一。
「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個人不賣力……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1945年,在論及「歷史週期率」時,黃炎培的論斷至今發人深省。治庸問責,保持黨的純潔性,就要反思庸懶散的根源:機構設置是否龐雜臃腫?群眾監督是否足夠有力?問責考核是否規範健全?用人機制是否有助於激勵先進?
70多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第一次接觸中國共產黨人,就發現他們身上有一種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今天,面對複雜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尤其需要「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懶增效率、以治散正風氣,領導幹部的使命職責繫於此,人民群眾的信任期待繫於此,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繫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