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以27年前訪問艾奧瓦州獲贈的一把「金鑰匙」開篇,以20年前幫助一位美國老人圓「中國夢」的故事作結——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15日在華盛頓就中美關係發表主旨演講,至此訪美「華府之行」告一段落。
在華盛頓逗留的兩天時間裡,習近平既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副總統拜登晤談,也在國會山與參眾兩院領導層見面;既在五角大樓討論中美兩軍關係,也在美國商會聽取企業家心聲,14日晚還出席了拜登在其官邸舉行的「家宴」。
此間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表示,縱觀習近平「華府之行」,既讓人感受到人情味,也讓人看到中美可以開誠佈公地探討分歧,同時習近平自信堅定的舉止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鼓嶺故事」富人情味
15日發表演講時,習近平提及20年前自己在福建福州市工作時,曾在報上看到一位在當地度過童年時光的美國老人對福州的鼓嶺充滿眷戀,雖然見報時老人已過世,但他最後邀請老人的愛人來到鼓嶺,一圓丈夫的遺願。
「這個故事的確富有人情味,令人非常感動,也使演講格外精彩,我想它肯定會幫助美國老百姓更好地瞭解中國領導人。」當時就在演講現場就坐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Stephen·Orlins)說。
前美國駐上海總領事、現華盛頓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中美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史伯明(Douglas·Spelman)持相同看法。他表示,「鼓嶺故事」顯示出中美民間交流源遠流長,並且讓人看到中國領導人對個體民眾的關懷之情,而不僅僅是聚焦於中美政治或經貿等宏大議題。
開誠佈公探討分歧
史伯明指出,除中美關係主旨演講,習近平14日對人權問題的表態同樣值得關注——當日在美國國務院出席歡迎午宴時,習近平強調在人權問題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願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美國開展坦誠和建設性對話。
「他的表述非常好,客客氣氣,並不情緒化。我的理解是中方認為人權問題從來都不完美,但會致力於改善人權狀況。」史伯明說,同時這種回應顯示出中美關係足夠成熟,可以開誠佈公地討論存在巨大分歧的議題。
史伯明表示,毫無疑問,中美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就人權等問題達成共識,但越是如此,雙方越要進行溝通和交流,坦率說出各自看法及所持立場,從而用「成熟並富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這些分歧,而非意氣用事。
舉止自信堅定
在華盛頓出席公開活動時,習近平曾「自報」已五次訪美,但作為中國國家副主席訪美尚屬首次。啟程之前,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訪問顯然也是一次「認識之旅」和「瞭解之旅」。
史伯明說,訪問華盛頓期間,習近平的舉止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看上去很放鬆,很自信,但又很堅定,在強調合作的同時也坦率討論分歧,不過採取的方式很平易近人」。
他強調,通過中美高層密切和直接的交往,相信習近平訪美將營造積極氛圍,為中美增進互信帶來契機,但正如習近平在訪問中援引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話所言,「衡量朋友真正的標準是行動而不是言語」,所以中美今後還需採取實際步驟推動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