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法制晚報報道,河村隆之的父親河村鈊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參與過侵華戰爭,1945年戰敗被解除武裝後,他和其它的日本士兵得到了南京當地人的善待。然而這種善待卻被河村隆之視為「大屠殺不存在」的證據。
他質問:如果在那裡發生過大屠殺,日本兵怎麼可能與南京市民溫暖地交流?
上午,法晚記者連線了南京棲霞寺,該寺資料中心的徐主任說,日本投降後,解除武裝後的日本戰俘有一批被安置在棲霞寺。當時出於優待俘虜和人道主義,給這些戰俘供應了一萬多斤糧食。不過這是本著一種「盡職盡責」的心態來安置的,並不像河村隆之所說的「特別的善待」。
大放厥詞
如果發生屠殺怎能溫暖交流
河村隆之父親的侵華經歷對其影響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河村隆之的父親河村鈊男作為日軍步兵第101師團第101旅團的下士參與了侵略中國的行動。
河村隆之說,「我的父親於1945年8月16日被解除武裝,來到南京,在南京郊外的棲霞寺一直住到第二年1月份。」
河村隆之稱,在南京期間,和父親在一起的還有250名日本士兵,「他們得到了當地人特別的善待,所有人都得以生還,為此他們都心懷感激。」
然而,當時南京市民對河村隆之父親的善待,卻被河村隆之視為「大屠殺不存在」的證據。
他在質問書中稱,「如果在那裡發生過大屠殺,就在短短8年以後,(這些日本兵)怎麼可能與南京市民如此令人溫暖地交流。因此,我認為應該重新研討所謂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求證棲霞寺
所謂特別善待其實是優待俘虜
對此,法晚記者上午連線了南京棲霞寺。
棲霞寺資料中心的徐主任說:「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解除武裝後的日本戰俘確實有一批被安置在棲霞寺。出於優待俘虜和人道主義,寺裡臨時搭建了帳篷,每天提供一日兩餐和飲用水,總共供應了一萬多斤糧食。」
但徐主任著重指出,棲霞寺對日本戰俘的安置,是本著一種「盡職盡責」的心態來安置的,並不像河村隆之所說的「特別的善待」。
由於中國抗戰期間的優待戰俘政策和人道主義精神,得到優待的日軍俘虜,多數對我軍存有好感,其中部分經過教育,自願加入我軍,並組建了「反戰同盟」,人數最多時近千人。
在戰爭結束後,這部分俘虜回到日本,依舊為中日兩國的友誼做出了長久的努力。
2006年,河村鈊男當時的戰友們為了感謝南京市民曾經給予他們的幫助,曾經向南京市送去1000束櫻花和禮金,並種下櫻花。河村鈊男當時患病,由他的妻子代替其前往南京。
旁證
美媒75年前認定大屠殺
1937年12月18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屠戮意味著佔領南京,俘虜全遭殺害》的報道。
記者德丁寫道:「15日,所有街巷內都有平民的屍體,其中有老人、婦女和小孩;警察和消防隊員更成為槍殺的對象。死者很多是用刺刀刺死的,有的是用極其野蠻的手段殺害的。由於恐懼慌忙逃跑的,或者是一旦落後在大街小巷被巡邏隊抓到的,無論是誰都被殺害了。」
德丁不僅看到南京城內大規模搶劫殺戮的情景,還看到日軍在國際安全區內的暴行。
德丁描寫道:難民區收容的中國兵大部分被集體槍殺了。如果肩膀有背過背包的痕跡,或者有其他記號說明他們曾經當過兵,日軍會挨家挨戶一個不漏地搜查,凡是可疑的人都被集中起來屠殺了。很多人在發現的現場就被殺死了,其中有與軍人毫無關係的人,有傷兵和普通市民。
該記者在12小時內,就曾三次目擊日軍集體屠殺俘虜。德丁指責日軍「大規模的搶劫,對婦女施暴,殺戮平民,把中國老百姓從家中趕出來,大批處死戰俘與強迫徵集壯丁,把南京變成了一個恐怖的城市。」
1938年1月9日,《紐約時報》又用大篇幅,刊登了德丁12月22日發自上海的報道,其報道了南京大屠殺事件。
相關報道
日本教科書怎麼寫南京大屠殺
在日本教科書中,無一例外涉及了南京大屠殺,但對此事件的表述五花八門,歷史認識也是參差不齊。
教科書中描述的都是籠統地說一下曾經發生過的南京大屠殺,但是很多都附上了註解,而且註解的篇幅普遍長於正文描述。
註解一般分為兩部分,一是稍微詳細地擴展了日軍到底在南京犯下了什麼罪行。二是介紹中日兩國不同的學者之間對於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數字的異議。
幾乎所有介紹了南京大屠殺被害人數的教科書中,在介紹中國官方說法「30萬人」的同時,也補充了日本學者的不同見解。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介紹說,不僅是教科書中,很多日本人都認為,南京大屠殺雖然確有其事,但是他們認定的是日本軍隊「進入」南京,這和「入侵」的意義完全不同。
徐靜波說,在日語的理解上,「進入」是有理由的,而這個理由竟然是「幫助中國人民脫離歐洲殖民者的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