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中國春運大潮剛落,民工荒悄然又起。民工荒宛如春運的衍生體,春節過後,如期而至,招不到工的企業老闆陷入一片慌亂。是什麼造成的民工一荒再荒?是政府,是社會,是企業,還是農民工本身?
80年代中後期,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穩定發展,中國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期。農民以大約每年500萬人的速度進城,加入到1.2億的打工大軍中。「民工潮」成了那個時期描述中國勞動力城鎮流動的專用名詞,而與之相反的「民工荒」一詞,最早出現在2000年初,被媒體用來描述春節過後,勞動力短缺,珠三角地區企業「搶人」的現象。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機,這一概念曾淡出人們的視野,但隨著近兩三年,中國經濟逐漸回暖,「民工荒」現象再次開始佔據各大媒體版面,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掙得比農民工還少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晚,幹得比驢還累,吃得比豬還差」,這是中國民工生活狀況的經典比喻。工作時間長,工資低廉而且拖欠嚴重,迫使處境糟糕的農民工們做出告別城市的舉動,珠三角地區首先出現了僱人難,勞工短缺的現象。這便是早期「民工荒」的寫照。金融危機過後,不少企業以加薪15%至20%的條件,吸引應聘者,招聘市場卻依然「鬧荒」,顯然新一輪的「民工荒」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已經不單純是報酬的問題了。
▲他們仍舊是城市的「邊緣人」
農民們向城市遠征,換來的卻是城市人來自內心深處的鄙夷。戶籍制度,貧富差距,城鄉隔閡和教育水平等問題無時無刻地不在困擾著農民工。很多就業單位把農民工當作另類工人管理,很多城市限制農民工進入一些行業工作,很多學校不接收他們的子女,只因他們所持農民戶口。他們雖人在城市,卻始終還是城市的「邊緣人」。
▲找工作看心情
他們是農民出身,卻不願務農,想拿高薪水,但不想賣苦力。 他們是新一代的農民工,找工作要看心情。新一代的農民工,以80後和90後為主,多為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與父輩不同,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工作期望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這一代的年輕人,比起養家餬口、維持生計的飯碗,他們更需要一份體面的工作。
▲東邊不亮西邊亮
隨著中國經濟重心不斷由東部向西部轉移,西部也出現了勞動力的短缺,西部低廉的生活成本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從長三角等沿海地區「回流」。不少農民工表示:「現在家鄉變化很大,企業多了,工資漲了,在沿海城市賺得雖然多一點,但開銷太大,還是在家打工劃算,畢竟我們的根在這裡,這次回來就不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