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如果對全縣所有廢棄稀土礦山進行恢復治理,所需資金達10億元。」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尋烏縣副縣長廖麗萍所在的縣是南方離子型重稀土重要產區。
她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搬山運動」式的稀土開採,除了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甚至影響到廣東、香港等東江源下遊人口的飲水安全。
尋烏縣的遭遇正是中國在稀土開發中付出環境代價的縮影。長期以來,擁有世界上儲量最多、品種最全稀土資源的中國,非但沒有從寶貴的稀土資源中獲得應有的利益,反而飽受環境破壞之苦。
而在中國稀土界有「南贛州、北包頭」之說的贛南,雖然其黑鎢儲量和離子型稀土儲量全國第一,但由於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約束的矛盾突出,據稱,如果要對開採稀土等礦產破壞的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初步預計資金投入將高達380億元以上。
正是吸取了歷史的教訓,中國在稀土開採中日益把緊了環保的關口。由中國環境保護部頒布、2011年10月1日起實施的《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對稀土工業企業水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監測和監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國土資源部2010年開始即明確表示,到2012年6月30日前,原則上暫停受理新的鎢礦、銻礦和稀土礦勘查、開採登記申請。而隨著「限采令」大限將至,國土資源部是否將受理新的稀土礦採礦證申請,更是備受關注。
3月5日提交人代會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環境保護,著力解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等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今後稀土開採准入的環保門檻只會越來越高。」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環保廳副廳長雷元江說,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作為戰略性稀缺資源的稀土,通過保護性開採,提高稀土開採的附加值、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應該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
稀土行業發展方向的改變,對稀土產品價格的影響則顯而易見。
由於資源和環境成本未計算在內,中國稀土產品出口價格長期低位徘徊。上世紀90年代之後,美國等國家甚至相繼關閉了本國稀土礦山,轉而從中國進口,以致出現中國「以不到世界50%的稀土儲量,卻供應了全球90%以上稀土用戶」的局面。
「稀土開採權必須進一步整合集中,通過提升技術,打造稀土產業鏈,才能緩解對環境破壞的壓力。」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廖進球認為,必須對稀土開採制定規劃和准入標準,並統一對外出口銷售,才能實現對稀土產品的合理定價。
「既然要保護環境,就必然減少開採,供需關係的變化,也肯定會導致價格波動。」廖進球認為,除了生態修復的歷史「欠賬」外,今後對開採中的環保投入也將越來越大,開採、生態修復成本提高與價格上漲二者一點都不矛盾,廉價稀土的時代應該終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