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歐日聯手施壓中國稀土 中國南方稀土面臨枯竭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含有稀土的礦石標本(資料圖)

【文匯網訊】據南方日報報道,物以「稀」為貴——用這句話來形容稀土行業再貼切不過了。14日,中國收到美國、歐盟、日本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的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請求。

如同一場多國「演義」,為擴大中國的稀土出口配額,美、歐、日聯手,借助WTO組織對中國進行施壓。而對於中國來說,如何保護國內核心資源、實現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美歐日「鐵三角」聯手 中國稀土資源話語權承壓

「本來就屬於我們的資源,話語權還要別人來掌握,這樣很不公平」,對於美國要求中國稀土加大出口,廣晟有色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隨著稀土價格由昔日「白菜價」飆升為目前「白銀價」後,稀土越來越成為一種國際政治社會博弈的附屬品。

一直以來,對於中國稀土這塊「肥肉」,美國、歐盟、日本似乎都不甘落人之後。2009年,美國、歐盟等便提出過類似訴訟,要求中國擴大稀有金屬產品的出口,解除出口配額制度。

「事實上,國內不僅稀土行業,其它很多品種也被西方話語權所左右」,上述內部人士如是表示。在2009年訴訟中,美國、歐盟等指責中國對鋁土礦、焦炭和鋅等9種原材料的出口進行限制,這導致「他們為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在促使中國取消稀土出口配額上,美國、歐盟、日本等地的立場有著驚人的一致。2010年10月,日本駐華大使召集美、英、德、法、韓等各主要國駐華大使,要求中國在出口限制上有所緩和。

2010年12月,美國公佈了「重要資源戰略」,提出將與日本及歐洲各國緊密合作,以確保稀土資源的供應穩定。之後不久,歐盟也表態願與日本就稀土新技術開發、稀土調配的國際交涉採取一致步調。

對於美、歐、日「鐵三角」的聯手施壓,中國商務部表示,世貿組織規則既強調貿易自由,也允許成員採取必要手段實現保護資源、環境的政策目標。中國準備按照世貿規則與程序,應對稀土出口的爭端。

今年稀土配額或再次過剩 核心資源保護成國家戰略

在稀土領域,中國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供應全球的稀土資源份額高達90%,而西方各國也一直以低廉的價格買入稀缺的資源。

2008年以來,為對稀土資源進行保護,中國實行更為嚴格的出口配額管理制度,按照慣例,每年由商務部會在年初和年終分兩批對獲得配額的企業和配額數量進行公佈。

受國際需求減少的影響,2011年稀土出口配額只用了49%。根據去年年底前商務部公佈的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額24566噸,由於第一批配額指標是按照全年80%指標下發,預計全年稀土出口配額將超過3萬噸,與2011年基本持平,但根據去年情況來看,2012年配額過剩的可能性較高。

上述內部人士表示,誠然,國外對稀土的需求要比國內多,但不可能無限量供應本土的稀缺資源。「換個角度說,美國石油儲量也很大,但它為什麼不出口,甚至連開採都要進行限制?」

更讓人擔憂的是,目前中國已經開始面臨開採過度的問題。被譽為「稀土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一度指出,南方五省的中重型稀土儲量達150萬噸,但目前只剩下60萬噸,「如果按照現在開採速度,10年就開採完了」。

2011年2月,「稀土」話題上升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級別,禁止非法開採、轉變發展方式、進行有效的行業整合等內容,劍指以往稀土行業的私挖濫采以及走私出口。

去年5月10日,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用一至兩年的時間,形成基本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從而從源頭上對稀土資源進行控制。

目前,在國內稀土走上正軌不久,行業再次面臨來自美、歐、日三方的壓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西方國家意欲擾亂中國的核心資源政策,稀土類資源產品開始陷入國際社會的政治博弈中,「如何把握國家利益至為關鍵」。

中國稀土「保衛戰」
      責任編輯:delia
美歐日聯手施壓中國稀土 中國南方稀土面臨枯竭      [2012-03-15]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調整      [2012-03-15]
青海省副省長何挺擬替任王立軍      [2012-03-15]
日本大臣痛批中國商標侵權      [2012-03-15]
國家海洋局:廣東近岸海域沉船已發生燃料油洩漏      [2012-03-15]
漢宜高鐵「設計缺陷」致沉降 返工費高達2.5億      [2012-03-15]
國務院確定2012年重點立法項目      [2012-03-15]
中移動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辭職      [2012-03-15]
女商人為救落馬鐵道部官員被騙      [2012-03-15]
山東一鐵礦事故已確認6人死亡      [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