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教授:防強勢群體操縱改革方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4-23]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為什麼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因為他「不管對現在還是對未來,我講的東西都不是從小角度講的,而是從大局講的」。頂層設計如果不真正去解決改革的頂層問題,不去解決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問題,豈不名不副實?

近一段時間,中國社會對改革有一種新的期待與呼喚:「改革需要頂層設計」,這是對改革認識與實踐的更加深化。但是,我以為,頂層設計絕不能僅僅理解為是成立一個什麼權威部門,在會議室裡閉門造車拿出個什麼一攬子計劃……尤其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曾經有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從教科書上照抄下來的,就是從外國人那裡照搬過來的,那樣的「設計」與中國火熱鮮活的改革,實際相差千萬里。

我們不能用「計劃」的思維來進行「市場」的實踐,不能用計劃經濟的手段搞市場經濟的改革,對所謂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與膜拜實在是典型的計劃思維,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緣木求魚。

那麼,頂層設計不設計方案設計什麼?我以為,現在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出現的問題,表面上看是缺乏有效的實施方案,其實是我們在事關改革的一些根本問題上還有誤區。構建科學改革觀,就是要對這些問題作出科學回答。

改革價值觀:為人民改革

改革本身並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為目的。我們的改革只有一個指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胡錦濤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如果改革不能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樣的改革是沒有意義的。人民群眾在這裡不是一個抽像的政治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十三億全體中國人民。所以鄧小平同志反覆強調中國的改革是「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其著眼點始終是最大多數,絕對不是個別的群體、個別的集團和少數人。

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像的政治要求,而有著十分確定的內容與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不僅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同時還能跑過CPI。讓改革既要有「看得見的成果」,更要有群眾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見的成果」,比如社會安定、就業水平等體現安全感、發展感、滿足感、幸福感的成果。

改革主體觀:讓人民改革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聯合搞起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對此,鄧小平同志評價說:「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

正因為廣大農民是這場農村改革的真正主體,所以農村改革不僅突飛猛進,進展順利,而且成效顯著。但我們也不得不指出,在隨後一些地方、一些領域的具體改革過程中,改革的主體越來越模糊,廣大群眾在改革中的聲音越來越微弱,改革目標的設定、改革方案的設計、改革措施的出台越來越經院化、越來越精英化、越來越小圈子化。如果改革僅僅是由少數人「設計」的,或者只有少數的「能人」與「精英」參與到過程中,那麼這樣的改革既不民主,也不公正,改革的結果只會對少數人有利,讓廣大的群眾質疑。最終,黨和群眾的信任關係將遭到破壞,甚至將撼動我們的執政基礎。

中國30餘年改革的經驗與教訓都告訴我們,在當代中國,改革的主體是也只能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又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推動者,還是實現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只有真正以群眾為主體,我們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真正完善、真正突破,改革才能真正持續深入下去。

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並不是弱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理所當然是中國改革的核心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善於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最廣泛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團結奮鬥,通俗地講就是讓民做主,而不是替民做主。

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也不是淡化改革者的作用。改革要有先行者,改革要有拓荒牛。我們的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奮起而前行的力量與勇氣,之所以能取得改革的成功,正是因為我們代表了群眾的意願、反映了群眾的心聲,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賞,那就是離開了大地的安泰,不僅一事無成,自己的存在都將是問題。

改革方法論:正確地做事

改革絕不僅僅意味著只對舊體制的改革,同樣意味著對改革進程中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識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規範、不科學、不妥當,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進改革的好機會。改革中的問題找到了,就要把它糾正,做錯的改正過來、做得不科學的科學起來、做得不規範的規範起來,這是每一項成功的改革都要經歷的過程。就算曾經是對的、好的、不可否定的做法,隨著改革向縱深挺進,也有一個重新「變法」的問題。

30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缺憾多多,遑論完美,固然不能因為現實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否定市場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也不能因為肯定改革目標與方向的正確,就忽視改革路徑中存在的問題,更不能把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改革選擇等同起來,把改革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改革本身混為一談。對於人民群眾對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同意見,不能動輒就扣上反對改革的「大帽子」。這樣做的結果不是捍衛了改革,反倒是害了改革,是很不利於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的。

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中國的社會矛盾問題日益凸顯,出現了中國社會利益群體不平衡發展,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實力懸殊的狀況,從而使強勢群體甚至具備了操縱改革方向的可能性。比如,有些人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手段——合法的、半合法的甚至不合法的;可以動用各種各樣的資源——經濟的、政治的甚至法律的;來維護他們的利益,來為符合少數人利益的「改革」路徑辯護。對此,必須予以警覺並防範之。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定要把對群眾利益的安排給群眾講明白」。對群眾利益的安排,是改革最為重要的內容。我們不僅要告訴群眾,我們的改革措施在代表著群眾利益,還要告訴群眾是如何來代表著他們的利益,是通過什麼樣的路徑來代表著群眾的利益。

改革辯證法:變與不變

鄧小平同志講,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是健全黨的各項制度。既然是「完善」和「健全」,改革就不是全盤否定,改革更不是連根拔起。如果改革改到最後連中國人民近百年奮鬥的發展道路、宗旨信仰都否定了,這還是改革嗎?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國有企業改革勢在必行,但國企改革不能簡單化為「私有化」。一味地改變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性質,而不去搞內部的管理運行機制創新,未見得能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真問題,卻會真的動搖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政治體制改革要加快毋庸置疑,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對不意味著要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意味著要放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不動輒在任何問題上問姓「社」姓「資」,但政治體制的姓「社」與姓「資」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會因為不去問就沒有了。

正因為改革是革命中的建設,是堅持中的創新,所以,改革不僅意味著改變,還意味著堅守,不僅意味著「必須變」,還意味著「不能變」。在改革過程中不思進取,抱殘守缺會被人民拋棄、被歷史淘汰;在改革的過程中把不能變的給變了,就會喪失根本,就是自毀長城。特別在今日中國人人思變的浪潮中,認識到改革中的「不變」比知道「改變」更重要,守住改革中的「不變」比隨波逐流的「改變」更不易。(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辛鳴)

      責任編輯:Shineyo
黨校:大勇氣大決心破改革難題      [2012-04-23]
溫總:改革是經濟發展永恆動力      [2012-04-23]
中國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欲建監管體制      [2012-04-16]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意見發佈 牽3000萬人      [2012-04-16]
學者:社會矛盾倒逼型改革來臨      [2012-04-16]
重慶日報:薄熙來違紀影響重慶改革發展穩定      [2012-04-12]
發改委:鐵路改革應先政企分開      [2012-04-12]
人民日報評論員:自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      [2012-04-12]
吳敬璉:改革已到深水區 一些人覺無必要推進      [2012-04-09]
張德江:推進統籌城鄉改革發展      [201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