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黨校:大勇氣大決心破改革難題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4-23]
放大圖片

矗立在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鄧小平畫像。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圍繞這一問題,本期「大家論道」刊發的幾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

深化改革要堅持科學的改革觀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深化改革不僅要有勇氣、有決心,而且要有科學的改革觀。非大勇氣、大決心不能衝破既有的羈絆、破除改革的難題,非科學的改革觀不能真正深化改革、完善改革。改革要有頂層設計,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需要堅持科學的改革觀,對事關改革的一些基本問題作出科學回答。科學的改革觀不是坐而論道的理論推演,而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改革領域的具體體現。科學的改革觀來自對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理性思考,對當代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準確認識,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堅持科學的改革觀,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民改革:改革的價值取向要科學

改革本身並不是目的。我們的改革只有一個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說我們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改革如果不能保證人民的利益,就是沒有意義的。人民在這裡不是一個抽像的政治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全體中國人民。所以,鄧小平同志反覆強調中國的改革是「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

為人民改革,就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就要讓人民不僅成為改革的推動者、承擔者,而且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充分擁有和享有他們應該得到和可以得到的利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斷和衡量我們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三個有利於」標準最終落腳於「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樣的價值取向,江澤民同志指出的「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和胡錦濤同志強調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同樣的價值取向。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像的政治要求,而有著十分確定的內容與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來推進,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

讓人民改革:改革的主體定位要科學

只有充分調動改革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改革主體接受並自覺參與改革,改革才能順利推進。這是我們在改革中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告訴我們,在當代中國,改革的主體只能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鄧小平同志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廣大人民擁護的事情,不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多少困難,一定會得到成功」。可見,只有真正以人民群眾為主體,我們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真正完善,也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如果僅僅由少數人參與,在目標的設定、方案的設計、措施的出台等方面聽不到人民群眾的聲音,這樣的改革是無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也是無法順利推進、不斷深化的。

強調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並不是要弱化黨的領導。我們黨理所當然是我國改革的核心領導力量,但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善於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最廣泛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團結奮鬥。強調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也不是要淡化改革者的作用。改革要有先行者,要有拓荒牛。但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奮起前行的力量與勇氣,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意願、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改革者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賞,就必將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無法將改革推向前進,以至前功盡棄。

正確地做事:改革的路徑選擇要科學

改革從提出目標到實現目標,中間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段路走得對與錯、好與壞,直接影響改革目標的實現和人們對改革的評價。所以,深化改革要求科學選擇改革的路徑,也就是要正確地做事。

我們既不能因為改革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而否定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也不能因為肯定改革目標與方向而忽視改革路徑中存在的問題。現在有的人習慣於把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改革本身混為一談,或者把對改革路徑選擇和具體做法的不同意見當作反對改革,或者因為改革的路徑選擇和具體做法存在不完善之處而否定改革。應當說,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不利於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那麼,怎樣作出科學的改革路徑選擇?關鍵是看改革的路徑選擇能否給中國社會帶來實際利益,能否給最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惠。能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斷改革的路徑選擇是否正確最重要的標準。

算全面大賬:改革的成本評估要科學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改革也不例外;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以較小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收益,改革自然也不例外。我國30多年改革的整體收益是明顯的,這一點是誰也否認不了的。當前,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仍然需要關注改革收益背後的成本是什麼、有多大、如何支付。對於改革的成本,有的人不善於算全面大賬,以至於在改革路徑選擇、改革價值判斷、改革目標定位等問題上產生不同看法。堅持科學的改革觀,要求科學評估改革的成本,也就是要算全面大賬。

改革要算全面大賬,是由於改革的收益與改革的成本很難一一對應,這容易使一些人對改革成本判斷過低。從理論上講,改革的成本與收益應該是對應的。但在實踐中,由於改革的成本與收益往往分屬不同層面、不同範圍甚至不同時空,因而容易使一些人只見收益、不談成本,自覺不自覺地把對改革的收益分析與成本分析分割開來,傾向於對改革的收益過於樂觀,對改革的成本估計過低。比如,下崗分流可以給企業帶來看得見的效益,但是人往哪裡去、再就業如何實現這樣的成本就可能被轉移給社會、轉移給政府,甚至直接轉移給人民群眾。這樣的成本雖然暫時看不出來,但實質上是巨大的。因此,進行這樣的改革就要有全面眼光、全局意識,甚至要用歷史眼光來認真評估改革的收益與成本、改革的得與失。改革要算全面大賬,還由於改革成本的承擔者和改革收益的享有者並不一致,這容易使人們對改革隱憂估計不足。從理論上講,改革成本的承擔者與改革收益的享有者應該是一致的或者說大體一致的。但事實上,在改革實踐中確實存在改革成本承擔者和改革收益享有者錯位的問題,即承擔改革成本多的社會群體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少,承擔改革成本少的社會群體享受的改革成果多。這種錯位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在財富佔有、資源佔有乃至社會地位等方面出現不公正、不平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制度安排與政策導向使那些在改革中獲益較多的群體適當承擔改革成本,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較大犧牲的群體解除後顧之憂。這既可以為改革不斷深化創造有利條件,也是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的基本要求。

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在新形勢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我們必須堅定信心、砥礪勇氣,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78年底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自那時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衝破種種思想和體制障礙,在不斷探索中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證明,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我國綜合國力提高最顯著的時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顯的時期。這些偉大成就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活力,展示了改革開放的巨大威力,也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當前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應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消除阻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觀念和制度壁壘,營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提高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效率。

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突破。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前我國改革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大大增強。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打好改革攻堅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突破。應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既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對經濟的服務功能,加強金融監管機制建設;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等等。應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尊重和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等等。應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文化內容形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傳播方式創新,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應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屋,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努力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深層次的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困難多、影響大。只有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才能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取得預期效果。首先,應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事關改革開放能否具備持久動力。必須始終堅持黨在改革中的領導核心地位,以黨的堅強領導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必須始終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改革,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其次,應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在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更需要樹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進一步完善改革決策的規則、機制和程序,對涉及發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徵求意見、充分進行論證、反覆協商討論;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改革要認真組織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改革要實行公示、聽證,使改革決策目標更明確、方案更可行、結果更科學。再次,應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尤其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需要各個方面的協同配合。必須堅持科學謀劃、統籌兼顧,保持改革措施的連續性和配套性,既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改革有機銜接、協調推進。必須切實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兼顧到各方面利益,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3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推動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作出的關鍵抉擇。「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們黨和國家處於十字路口:要麼按照「兩個凡是」的要求,在僵化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下走下去,其結果必然是社會主義失去生機與活力,人民難以擺脫匱乏的物質文化生活,國家難以追趕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要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打破對本本和教條的迷信,突破僵化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殺出一條血路」,摸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使中國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使國家擺脫封閉、走向開放,擺脫落後、走向強盛。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願望,毅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就改革來說,我國進行的是系統配套的全面改革,它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全面展開和深入推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掃除障礙、注入活力,開闢越來越廣闊的前景。就開放來說,我國實行的是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全面開放,它從不同層面把我國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緊密聯繫起來,推動我國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發展進程,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所取得的成就、發生的巨變已經被世界公認,這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這一關鍵抉擇的正確性。

改革開放極大地發展了中國。改革開放極大地激發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活力,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造福中國人民。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對發展生產力曾起過積極作用,但隨著條件的變化,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實質是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開放每前進一步,新的體制機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推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也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開放與改革是密不可分的,開放也是改革,是對傳統自我封閉體制的改革。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各國的聯繫更加緊密,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借鑒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在新形勢下,改革開放面臨的情況更加複雜、任務更加艱巨。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艱巨性。他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應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經濟活力;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增強黨和國家活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活力;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增強社會活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擴大對外開放,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等等。同時,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責任編輯:Shineyo
盛光祖兼任鐵道部黨校校長      [2012-01-16]
徐州黑幫打架戴白手套統一服裝      [2012-04-23]
教授:防強勢群體操縱改革方向      [2012-04-23]
滬松江前副區長受賄千萬獲死緩      [2012-04-23]
一季度GDP 天津重慶首超深圳      [2012-04-23]
中俄軍演 解放軍新型潛艇曝光      [2012-04-23]
粵景區推天體森林浴 爭議不斷      [2012-04-23]
黨校:大勇氣大決心破改革難題      [2012-04-23]
謝亞龍南勇本周受審 被控受賄      [2012-04-23]
合肥少女毀容案今審 周巖出庭      [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