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5月7日,俄羅斯當選總統普京即將正式就職。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弗拉基米爾·普京7日宣誓就任俄羅斯總統,實現從總理職位的「轉崗」。過去4年,依照俄羅斯官方的說法,他作為總理的「業績」主要在經濟領域。
應金融危機
總理任期內,普京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受危機影響,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2009年下降7.9%。普京政府制定應對計劃,包括增加財政支出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高社會福利、推出汽車「以舊換新」政策……
國際原油價格再度走高,助推作為原料出口型經濟體的俄羅斯走出危機。
過去4年,俄羅斯投資規模翻番,國際儲備躋身世界第三。過去兩年,俄羅斯經濟分別增長4%和4.3%,是八國集團中增速最快的國家,同時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2011年,俄羅斯通貨膨脹率降至6.1%,為蘇聯解體以來最低水平。
憑借過去4年這些建樹,普京發出要在今後兩三年內使俄羅斯躋身世界前五大經濟體的「豪言」。
鋪油氣管道
普京任總理期間,俄羅斯著力於能源出口多元化,體現為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管道網建設。
天然氣領域,經波羅的海海底連接德國的「北溪」管道第一條支線2011年11月建成並投入運營,第二條支線預計今年10月交付使用。在南線,穿越黑海黑底的「南溪」管道預計今年開始鋪設,2015年完工並向歐洲供氣。這兩條管道將成為向歐洲供氣的直通車,每年可輸送超過1100億立方米天然氣,擺脫對過境烏克蘭管道的過度依賴。
石油領域,東西伯利亞-遠東石油管道通往中國的支線已經投入運營,通往太平洋沿岸科濟米諾灣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俄2009年簽署「貸款換石油」協議以來,中俄原油管道竣工、中俄天津煉油廠開工建設,標誌著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向勘探、冶煉和營銷延伸。特別是,中俄原油管道2010年11月投入商業運營,現已向中方供油超過2000萬噸。
談判入世貿
對世界貿易組織,加入還是不加入,一直是困擾俄羅斯的問題。
普京認定,入世將助力俄羅斯經濟發展。他和過去4年出任總統的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不想做國際貿易的「局外人」。
過去4年,入世談判處於攻堅階段。面臨金融危機、國際貿易規模下降、保護主義抬頭、多哈回合貿易談判陷入困境等不利因素,俄羅斯政府沒有動搖。
2011年末,普京總理任期接近尾聲,俄羅斯結束延續18年的入世談判。12月16日,世貿組織第八次部長級會議批准俄羅斯加入。俄羅斯將在本國立法機構批准入世協議30天後成為世貿成員。
俄羅斯預計今年夏季正式入世,成為經濟發展和國際經貿合作的新起點。
聚攏獨聯體
出於地緣戰略考慮,俄羅斯把獨聯體國家視為保持大國地位和實現國家振興的戰略依托。過去4年,獨聯體一體化進程取得進展。
2010年1月1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決定在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設立關稅同盟,同年7月實現對外統一關稅;2011年7月,三國取消相互之間的海關。2012年1月1日,三國啟動「統一經濟空間」,協調三國一體化進程的歐亞經濟委員會同時投入運行,以2015年前設立歐亞經濟聯盟為目標。
俄方策略漸趨清晰,即由俄白哈一體化產生示範效應,推動獨聯體整體一體化。
另外,2011年10月18日,獨聯體國家政府首腦理事會會議期間,獨聯體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區條約,為推動獨聯體一體化邁出重要一步。今年4月,俄羅斯率先批准這一條約。
再推私有化
2010年年底,俄羅斯政府批准新一輪國企私有化方案,宣佈將減持10家大型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股份,預計收入1萬億盧布。
這10家國企和銀行是各自領域的「巨無霸」,包括俄羅斯石油公司、國家水電公司、國有鐵路公司和儲蓄銀行,而政府減持比例在「4.11%減1股」至「50%減1股」之間,減持後仍保持控股地位。
這一舉措堪稱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又一輪大型國企私有化進程,規模僅次於上世紀90年代「證券私有化」。
不過,國際資本市場不景氣,加之借助私有化彌補財政缺口的需求下降,政府2011年暫緩實施儲蓄銀行等大型國企私有化。今年,隨著國際資本市場回暖和經濟復甦勢頭延續,私有化進程可望加快。
普京多次承諾,將繼續降低國有經濟比例,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影響,以增加市場活力。今後一段時期,私有化或許是俄羅斯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
問題依然多
然而,普京出任總理期間,俄羅斯投資和經商環境沒有太大改善、所謂「創新型經濟」似乎停留在口號和紙面上。
更為糾結的是,俄羅斯過度依賴能源出口的經濟結構性缺陷沒有根本好轉,意味著普京宣示的向「新經濟」轉型短期內無法實現。
即便官方視為「成績斐然」的獨聯體一體化努力,各國核心利益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各異,加之西方國家影響,獨聯體整體「獨」與「聯」難有定局。
與經濟相關,政府反腐敗成效屢遭詬病。而經濟以外,普京為軍隊建設投入「心血」,著力裝備現代化和軍隊職業化,令俄軍呈現「新面貌」雛形。最近4年,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產值增長近一半。
另外,他推動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養老體系、醫療和教育收費、住房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儘管遭到質疑,一些改革舉措有望在他總統任期內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