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財經》2012年第12期報道,香港人民幣業務單兵突進的同時,上海應考慮適度推進相關人民幣衍生產品業務,並進一步降低金融機構和企業的交易成本。
4月19日,香港交易所宣佈,準備在今年三季度推出美元兌人民幣的期貨業務。此舉對於一直走在人民幣國際化前列的香港來說,意味著離岸市場的人民幣相關品種進一步豐富。對於人民幣衍生品開發相對緩慢的內地市場,香港的經驗也值得進一步汲取。
從很多發達經濟體的經驗來看,外匯交易主要是在場外市場(OTC)進行。場外交易相對靈活,參與者也主要是大型的金融機構。當然,需要具備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一旦涉及場外市場外匯的遠期交易,各交易主體之間需要進行互相的授信,即如果希望與對方機構進行交易,必須要在本機構認可的一定信用額度范圍內。
這樣一套機制在多數金融中心運轉良好,因此外匯期貨的發展空間似乎並不是很大。與場外市場上外匯遠期相比,外匯期貨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的區別,都是市場參與者對沖或者「投機」外匯未來的走勢。
但從交易方式看,外匯遠期和外匯期貨,也有著一些技術細節的不同,外匯遠期的交割期限由交易雙方達成,但是期貨則有固定的交割時間;外匯遠期的交易雙方承擔對方的信用風險,而參與期貨交易只需要承擔交易所的信用風險。
這也意味著,外匯期貨更加適合中小投資者,因為中小投資者沒有能力對每一個交易對手進行背景調查,參與由交易所承擔信用風險的外匯產品更加可行。
在港交所推出的人民幣期貨合約來看,其擴大客戶基礎的意圖十分明顯:每份合約10萬美元,這意味著許多普通投資者、私人銀行客戶、銀行理財產品等,可以通過期貨來參與人民幣的外匯交易。
同時,港交所推出的人民幣期貨以離岸市場上的人民幣(CNH)即期匯率為標的物,也可以被稱為CNH期貨,這也意味香港人民幣市場在某種程度上的「自給自足」。
在期貨和遠期之外,離岸市場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人民幣遠匯產品——即不可交割的人民幣遠期匯率,也就是很多人熟知的NDF。NDF的標的物是內地的人民幣中間價,但結算卻是以美元實現。而在香港人民幣市場高速發展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進入CNH遠期來進行交易,對於具有實際貿易需求的企業來說,CNH遠期的交割根據其交易方向決定,在遠期市場上賣出美元即以美元交割,而在遠期市場上賣出人民幣則以人民幣交割,這樣一來,實際上與貿易商的貿易方向形成天然對沖,更有效率。
很多人也因此認為,隨著CNH市場的高速發展,NDF市場越來越沒有存在的必要。從目前的市況來看,CNH和NDF市場都有較多的參與者,似乎並不存在NDF市場「被取代」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兩個市場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價差,金融機構可以在兩個市場間進行套利,但未來如果兩個市場之間的價差逐步消失,那麼NDF市場存在的必要性將被打上一個問號。
回到港交所的CNH期貨上,與CNH遠期一樣,人民幣期貨也是可以交割的,同時其標的物是CNH即期價格,因此未來這兩個品種之間的價差應該非常小,否則會產生明顯的跨市場套利行為。
那麼,CNH期貨會對CNH遠期市場產生威脅,甚至取代CNH遠期市場嗎?筆者認為不會,這是因為遠期市場上的交易期限相對靈活,同時買賣價差較小,這比較適合每天進行大量外匯交易的大型金融機構。
如果CNH期貨市場能夠吸引較多的中小型投資者,那麼該市場與遠期市場的相互結合則將更加緊密,兩個市場之間的融合度也將更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兩個市場之間的差距也將越來越小,但參與程度更廣,這也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
對於上海來說,香港這塊離岸人民幣「試驗田」既可提供先行經驗,也意味著未來的挑戰。如果人民幣相關金融衍生產品在香港市場運轉良好,那麼香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不斷提升,這可能吸引更多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相關業務,這對上海在2015年建設「人民幣中心」的構想,意味著相當程度的挑戰。
有鑒於此,加之市場的培育需要較長時間,而人民幣在內地的外匯交易並不十分活躍,且較明顯地受離岸市場影響,筆者認為,香港人民幣業務單兵突進的同時,上海應考慮適度推進相關人民幣衍生產品業務,並進一步降低金融機構和企業的交易成本。
作者為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