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摩擦近來明顯增多,這讓人產生中國周邊關係是否一團糟的疑問。對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回答是。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開始奉行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政策。那時冷戰的緊張剛剛消除,亞洲國家的海洋意識仍較朦朧,而且輿論不太發達,政府間對國家關係的調控能力很強。那的確是中國推行睦鄰政策的黃金期。
如今亞洲外交的面貌在發生變化,各國民眾參與外交的熱情和途徑都與20年前有質的不同。政府對外交態度的決策權都縮水了,官員們獲得的解決糾紛授權尤其很有限,現在亞洲國家的糾紛基本被各國輿論之間的衝突主導,官方力排眾議拍板的可能性很小。
東亞的氣氛變得相當糟糕,但仔細看,這裡的摩擦大多都是老問題,新冒出的熱點鮮有。這些摩擦基本處在每個國家實際戰略目標的邊緣位置,但由於它們都多少「跟主權」沾邊,很利於各國輿論鬥氣、斗態度。
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聯繫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亞洲對中國快速崛起總體上採取了接受和適應的態度,心理上的不適和不悅朝行動上轉化的不多。現在很難說中國同一些周邊國家的關係是「好的」或者「不好的」,但這些關係顯然都沒有對中國國家復興這一最大戰略目標構成威脅。
長期奉行睦鄰友好政策的中國,對一團和氣的國家關係似乎有所偏愛,而且這很符合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現在我們或許需要擴大對「睦鄰」概念的理解,為周邊外交創造更寬闊的思想和利益空間。
周邊外交切不可有非睦即惡、非友即敵的想法。睦鄰意味著能夠共存及在基本國家利益層面合作。同時還能容納摩擦和衝突。中國與周邊的糾紛目前都離國家全面對抗還很遠,沒有突破地區和平與合作的容忍線。今天的東亞不能被認為是「危險的」。
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國家,對地區政治氛圍還有一份獨特的調控力。也就是說,中國大致可以調控與周邊國家的爭議強度,防止失控在環中國地區的出現。
美國「重返亞洲」增加了中國周邊的政治不確定性,但亞洲國家因為美國因素而破壞中國崛起大勢,或者在海上實際惡化中國領土安全形勢的可能性幾乎都不存在。
因此不能說中國今天的周邊外交形勢很糟糕,真實情形是中國今天的外交麻煩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多的,這是因為中國對周邊的交往量空前龐大,接觸面空前複雜,而我們的目標也不像過去那麼單一,只要「友好」就行了。我們現在更追求不僅符合中國國家戰略利益,而且符合中國具體社會單位利益的周邊關係。
中國現在是同時算大賬和算小賬的大國。不算大賬,中國繼續發展、崛起的國家戰略無以實現。但不算小賬,有悖外交以人為本,公眾輿論很難接受。中國必須在大賬和小賬之間做艱難的平衡。為此,中國需要逐步把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轉換為能夠影響具體辦案過程的外交力。
中國本身就是大國,為此中國就得像個大國,既要自己做「君子」,也能鎮住域外「小人」。中國決不能做「冤大頭」,但算得「過精」也有可能反丟了大利益。這樣的大考,將至少再煎熬中國人幾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