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外媒:中國文化應像《舌尖上的中國》一樣走出去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5-30]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美國《僑報》日前刊出社論說,《舌尖上的中國》僅7集,卻是中國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範例。成功的原因首先在於關照人性的情懷;其次則在於真誠的態度;最後還在於包容的文化。影片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借鑒西方成熟的表現形式,極具開放包容氣質。

 文章摘編如下:

 當今中國的文化創作者們意欲使作品走向世界,為文化「走出去」開闢路徑,就應首先關照人性,關照生活,打動自己、才能打動他人,使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真正復興崛起。

 一部中國央視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海內外華人的一片叫好。許多人收看起久已未看的CCTV,翹著拇指大讚煥然一新後,剩下了濃濃的鄉愁四溢。急於向美國朋友推薦自家錦繡的華人,更是急切呼籲趕緊出英文版。

 《舌尖上的中國》僅7集,卻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範例。影片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物故事,以精美的畫面,樸實地講述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生態。從雲南的菌子,到陝西的饃饃,還有金華的火腿,香港的蝦醬,更有碾面的石磨,醃魚的木桶等等,在人們味蕾被撩撥,鄉愁被勾起間,那些獨有的民族符號,共同的生活記憶,綿延數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就不僅會在舌尖上體驗,還會在靈魂中反芻。

 影片為何如此成功?首先在於關照人性的情懷。題材上,「民以食為天」,美食,不是嚴肅的意識形態,不是莊重的道德教化,只是折射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內容上,立足美食,表現的是古老民族傳統技藝的傳承與衰敗,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接納與饋贈,人與社會的融入與疏離。其次則在於真誠的態度。影片總導演陳曉卿坦言,「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最後還在於包容的文化。影片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借鑒西方成熟的表現形式,極具開放包容氣質。

 對於海外華人而言,中華文化如何走出中國,是否進入了西方,最能感同身受。中國當下在海外的文化傳播,聲勢很大,但真正「走出來」者寥寥。影視劇方面,美劇暢行中國,中國劇在美卻難覓身影,偶爾撥到大陸電視台,抗日的奇俠飛簷走壁,神勇的間諜戰無不勝,後宮的妃子你爭我鬥,虛誇浮躁的文化快餐實在難以讓人停留。圖書出版而言,每年的海外書展,中國圖書雲集,但能在海外暢銷者卻遍尋不著。

 造成這種文化逆差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人文情懷的缺乏。這一點表現在文藝作品上,創作者們不關照現實生活,只迎合精神匱乏的文化消遣;不表達自然人性,只注重道德說教,這些換來的只是過後不思量,文化何談傳播?再反觀而今的《舌尖上的中國》,正是這些凝聚民氣、觸摸生活的寫實紀錄片,為文化宣傳帶來一股清新之風。紀錄片如此,推而廣之,中國大片等若能這般,才能引起共鳴,產生效果。

 文化的傳播由於地域、語言等客觀限制本身就障礙重重,意識形態不同的中西文明之間的雙向傳播尤然,但並非是無法溝通的兩堵牆。當今中國的文化創作者們意欲使作品走向世界,為文化「走出去」開闢路徑,就應首先關照人性,關照生活,打動自己、才能打動他人,使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真正復興崛起。海外華人身處異域,與所在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等積極融入,使得他們具有溝通中西文明對話的得天獨厚優勢,從此點來說,文化載體的傳播,若能首先打動華人,進而由華人在當地傳播,並在不同族裔間推廣交流,沒有了空間與人際交往間的鴻溝,文化潛移默化,以點及面,使得容易有被主流接納、推崇的可能,中國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從而改變「西強中弱」的格局。

      責任編輯:新二
孔子學院曾被疑是中國文化間諜機關      [2012-05-25]
兩會前瞻:中國文化興國大佈局      [2012-02-20]
美媒:京警惕西方「文化滲透」      [2012-01-07]
董文華:將中國文化帶到國外去      [2012-01-04]
石原放狂言:日本不強硬或淪為中國「第六顆星」      [2012-05-30]
朱明國擔任廣東省委政法委書記      [2012-05-30]
胡總:中國努力向工業強國轉變      [2012-05-30]
北京報社副總編涉殺妻稱遭逼供      [2012-05-30]
韓媒:中國允朝鮮人東三省就業      [2012-05-30]
美稱中國軍力日益強大 要警惕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