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6月5日,中央財政下達15億元資金,用於獎勵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完成較好的地區。保障性安居工程正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加快推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就業規模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大力推進教育、醫療體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難題逐步解決。
數據無聲,卻是有力見證。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持續增加,從2002年的840萬人攀升至2011年的1221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繼續擴大,13億城鄉居民參保,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形成。保障房建設大規模推進,到2010年底,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了近2200萬戶城鎮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還有近40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
在江西萍鄉市城南保障房小區的建設工地上,原江礦職工74歲的老人李桂英每天都會來這裡逛逛,看著地基打得深,鋼筋用得粗,心裡感到踏實。她說:「相比周圍3000多元一平方米的房價,我只需要拿出5萬元,就能住進90平方米的新房子,做夢也沒想到能有這麼好的政策。」
一系列民生改革穩步推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實施,這不僅是指導今後一個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更是回應民意、惠及民生的教育改革路線圖。
隨著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籌備就緒,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公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順利實施……醞釀多年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式啟動,著手從體制機制層面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旨在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宏觀調控措施密集出台,在遏制投機性購房的同時,有關引導市場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將直接惠及中低收入群體。
「十二五」規劃第一次改變了以往5年計劃或規劃主要謀劃經濟發展的慣例,大幅度增加了改善民生的內容。一些外電評論說:「改善民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軸。」「讓人民幸福成為政府工作的主題。」
民生改善的背後,是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支出。中央財政教育支出2012年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醫療衛生支出連年實現跳躍式增長;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2012年僅中央財政負擔的資金就遠遠超出2005年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支出之和;保障房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僅僅5年時間實現了20多倍的增長。
中央財政大幅向民生領域傾斜,這種支出結構變化的背後,是黨和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體現。與此同時,地方財政也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河南輝縣市市委書記崔學勇說:「今年我們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將突破20億元,增加的財力幹什麼?就是要堅持不懈抓好民生工作。我們拿出了5000多萬元用於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標準,從每人每月92元增加到132元,這個標準在全省來看是比較高的。我們就是要讓生活在輝縣的群眾更有幸福感和自豪感。」
10年來,越是經濟發展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越是強調要關注民生。2009年,我國財政收入一度困難;2011年,我國經濟增速與上年相比回落1.1個百分點,但民生投入不減反增,中央財政預算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比上年增長18.1%。
10年來,越是困難群體,黨和政府給予的關懷越多。從為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活費到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從連續7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到解決殘疾人就業,從總理為農民熊德明討薪的個案到全國性的農民工權益保護行動,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感受到民生政策的溫暖陽光。「這些年來,無論是義務教育、新農合還是保障房,受益主體集中在中低收入群體。」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
毋庸諱言,當前收入分配差距加劇,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加快解決民生難題、早日補齊社會事業這一短板,既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許光建說:「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有能力在更高層次上解決民生問題,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