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愈加痛苦的預算削減,迫使美國及其盟友不得不營造規模較小的海軍,蓬勃發展的中國大陸卻在加速建設更具活力的海上力量。作為這一動向的重要標誌,以大型兩棲登陸艦為代表的骨幹艦艇紛紛下水,中國造船業甚至有餘力投入素有『准航母』之稱的兩棲攻擊艦(LHD)的建造中去。」和往常一樣,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新近推出的2.2萬噸級兩棲攻擊艦方案在國際防務展上曝光不久,台灣媒體和多家軍事刊物便以略帶誇張的語氣,表達了對它的興趣。
「立體化」登陸的先鋒
台灣「中央社」日前援引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的最新文章稱,CSIC展出的一款兩棲攻擊艦模型名為外銷產品,中國海軍無疑是潛在的頭號客戶。根據模型附帶的說明,該艦全長211米,採用與航空母艦類似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可搭載8架直升機,最大航速23節(1節=1.852公里/時),定員1068人,16節時的續航力為7000海里。
由於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該艦浮力和穩定性俱佳,可在6級海況下同時起降4架直升機,整體性能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剛剛列裝的「日向」級直升機母艦相當。該新型兩棲攻擊艦的武備也相當強大,採用4門30毫米多管近程防空炮,艦艉還佈置了兩座多功能火箭發射器,同時裝配一部大型三坐標雷達、一套電子干擾系統和兩套反潛武器系統。
在相關報道中,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直截了當地斷定,該艦很可能就是網絡傳說多時的「081型兩棲攻擊艦」,它與解放軍現有的071型船塢登陸艦(LPD)的最大區別在於,可隨艦運送更多的直升機,從而使登陸作戰實現「立體化」,令敵守軍疲於奔命。
自稱最早向外界公佈這張模型照片的台灣《尖端科技》雜誌則指出,如果081型登陸艦確實存在,它帶來的戰略震撼甚至會超過去年曝光的殲 -20隱身戰機,理由是,解放軍的全通甲板兩棲艦將徹底改變既有登陸作戰模式,從而「顛覆台海軍力平衡」。報道稱,在今年3月舉行的泰國曼谷防務展上,CSIC「毫無徵兆」地發佈了這款全通甲板兩棲攻擊艦模型,當時,只有《尖端科技》雜誌特派記者注意到該模型並拍下了照片。
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克裡斯蒂安·勒米爾曾指出:「(中國)披露大型兩棲艦,意味著它對強大遠洋投送能力的渴求。」一旦傳說中的「081型兩棲攻擊艦」服役,更多的直升機和陸戰隊員,意味著解放軍的搶灘登陸作戰將更具縱深打擊能力,不僅能在軍事上「大幅提升遠程力量投送水平」,也能「滿足日益增多的海疆主權爭端需要」,更可倣傚美國,「執行反恐、反海盜、人道救援及海外公民安全等非傳統軍事任務」。
台憂傳統防禦策略失效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91年海灣戰爭後開啟轉型大門,建軍目標從僅能在本土打一場以地面部隊為主的大規模消耗戰,轉變為有能力打贏短時間、高強度局部衝突,並能在周邊地區擊敗擁有高科技裝備的對手,後一種思路被稱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外媒注意到,這種變革又以中國海軍的表現為最,目前,解放軍三大艦隊的航跡遍及五大洋,美國苦心經營的「第一島鏈」已多次被遠航的中國艦艇拋在身後。
台灣「中央社」文章稱,中國大陸軍事現代化轉型已取得顯著成果,它包括「戰略轉型取向」及「軍事科技取向」,前者的內涵是「從陸地進入海洋、從陸地到空天」,後者則「從小到大、從固定到機動」。以海上力量為例,中國海軍加速從以「空(航空兵)、潛(潛艇)、快(快艇)」為支柱的近岸黃水海軍,轉變為擁有更大、更快、(航程)更遠、更精密的艦艇為主力的藍水海軍,在進攻性更強的兩棲作戰能力方面的進步尤為神速。
台灣《尖端科技》雜誌指出,南海爭端及兩岸尚未統一的現實,為中國大陸「造艦維權」提供了依據。為維護海洋權益,中國遠洋海軍的裝備發展近幾年屢有「驚人之舉」,連續多艘071型船塢登陸艦(LPD)在上海下水,且每艘艦的下水間隔越來越短,後續艦的功能也越來越先進。只不過,大多數西方軍事觀察家只看到「瓦良格」號航母、殲-15艦載機、殲-20隱身戰鬥機、先進無人機乃至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等武器項目,相比之下,對中國先進兩棲艦艇帶來的挑戰,則在無意間被淡化了。
部分台灣軍事專家對這種情況表示「憂慮」。在他們看來,解放軍新型兩棲艦的強大不在於本身的武備如何,而在於它們對兩棲戰力的「革命性提升」。簡而言之,這些大型兩棲艦搭載的兵員與登陸裝備,可通過快速的垂直登陸方式越過台軍防線正面,直接控制台島西部甚至東部海岸縱深目標,令台軍長期操練的「殲敵於水際」策略失效。
在高強度衝突中,解放軍亦可將航母編隊和兩棲編隊混編,以兩棲艦上的大量直升機從事不間斷反潛作戰,消除最為航母所顧慮的敵潛艇威脅,使航母艦載機專心投入防空作戰和對地攻擊,這種『1+1』產生的結果遠大於2,被台媒稱為最有效的海上遠程作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