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彭清華:香港的哥多會講普通話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6-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2012年6月1日,彭清華接受媒體團採訪。

【文匯網訊】據華西都市報報道,6月1日下午,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簡稱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在香港接見了中央及地方媒體採訪團。

 由於時間關係,這22家中央及地方媒體中,只有華西都市報、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5家媒體獲得了提問彭清華的寶貴機會。

 

 「挺港」

 「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與民生的改善」

 記者:你如何評價中央一系列「挺港」、「惠港」措施對香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彭清華:概括起來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與民生的改善。例如,2003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影響,香港經濟陷入谷底。簽署CEPA,特別是開放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帶旺了香港的人氣,刺激了消費需求,拉動了就業,推動了香港旅遊業率先復甦,並帶動整個經濟回升。

 在金融方面,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融資,支持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等,為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新的機遇。截至2012年4月底,內地在港上市公司695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總數的45.8%;市值11.87萬億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58.7%。今年1至4月,經香港銀行處理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達7483億元,占同期全國總額的 96.4%。

 生活保障方面,目前內地供應的豬、牛、雞占香港市場份額的70%以上,東江水占香港淡水供應的75%以上,大亞灣核電站向香港供電占香港社會用電量的25%。內地已成為香港最主要的生活資源和能源供應地。

 二是消除了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一些基礎設施瓶頸和體制性障礙。回歸以來,通過大型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珠三角地區的基礎設施佈局,為構建區

 域現代流通網絡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建立粵港、瀘港、京港等區域合作機制,拓展了區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通過CEPA及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大大拓展了兩地服務業領域的交流合作。所有這些,都推動了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尤其是珠三角的區域經濟合作向全方位、寬領域、高互補的方向發展。

 「是香港發展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記者:有人把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形容為「送大禮」,對於這一說法,你的看法是?

 彭清華:「送大禮」的說法,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對中央政府「挺港」、「惠港」措施的讚譽之情。但客觀地講,這些政策措施不能簡單地看作單方面的「送禮」,它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在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內地企業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香港還是內地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出口通道。截至2011年底,港資企業在內地投資總額累計5267.1億美元,占同期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45.1%,港資企業還在內地吸納了數千萬勞動力就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躍升和經濟開放度不斷提高,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與以前偏重於引進資金和項目的情況相比,現在內地省市到香港招商,洽談服務業交流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多了,開展人才引進與培訓的多了,聯合進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多了。這說明,在內地的發展中,香港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豐富了。

 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既體現了中央堅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決心和誠意,也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需要,是利國利港、互利共贏的。

 

 「發展」

 「聯合珠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記者:展望未來,你如何看待兩地經濟合作與交流的發展趨勢?

 彭清華:我認為兩地經濟合作與交流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兩地合作的領域和內涵進一步深化拓展,從經貿領域拓展到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法律、國際仲裁、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格局,合作的重點是以金融等為主的高端服務業。二是區域合作更加緊密,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國際都會,將進一步加強與珠三角地區分工合作,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共建優質生活圈,增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三是兩地企業聯合「走出去」,通過優勢互補,以聯合投資、聯合投標、聯合承攬項目等方式加強合作,提高兩地企業的競爭力,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記住4句話創造新輝煌」

 記者:香港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讓全球華人倍感振奮並滿懷期待。現在,香港同胞正在慶祝回歸15周年,作為中聯辦主任,你對香港未來有什麼樣的期待?

 彭清華: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主席接見港澳地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時,希望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這四句話的總要求,是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辦好香港的事情、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要義所在。

 我相信,只要香港各界繼續貫徹這四句話總要求,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抓住國家「十二五」機遇,同心同德,開拓進取,香港就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創造新的輝煌。

 

 交流

 「矛盾和摩擦絕非主流」

 記者:前段時間,在兩地往來中出現了個別摩擦現象,比如內地小童在地鐵上

 進食、個別學者發表情緒化言論等問題,引起兩地民眾的廣泛關注。對此,你怎麼看?

 彭清華:我認為,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其客觀原因,不必大驚小怪。兩地有著不同的歷史境遇、文化氛圍、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本地人和外地人在某些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矛盾,這是很多地方在不同時期都存在的現象。去年,內地訪港旅客已達2810萬人次,相當於香港常住人口的4倍。如此大規模的人員往來,有一些摩擦在所難免。這些矛盾和摩擦,絕不是兩地交往的主流。

 「相互體諒不能因噎廢食」

 記者:對於這一問題,你有什麼建議?

 彭清華:我認為,解決存在的問題,一是要正確看待和尊重彼此的差異,相互體諒,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二要理性做好疏導工作。對一些偶發事件要客觀解讀,理性分析,積極疏導,而不要意氣用事,無限放大,火上澆油,甚至因噎廢食。三是要完善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譬如,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就防止內地孕婦「沖關」赴港分娩進行商談,聯合採取了一些措施,這種現象已初步得到遏制。

 兩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回歸前我曾到過香港,那時商場的營業員、出租車司機普遍不懂普通話,內地人到香港觀光、購物都很不方便。現在,不僅大多數營業員、出租車司機會講普通話,內地也有不少年輕人會聽或會講廣東話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回歸以來,兩地人員往來更加密切,各個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強。每當香港經濟民生遇到嚴重困難的時候,中央政府和內地民眾都及時出手相助;每當內地同胞遇到嚴重自然災害的時候,香港市民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弱,都慷慨解囊,奉獻愛心。這充分體現了兩地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因此,不能因兩地交往中發生一些個別事件去誇大矛盾,否定兩地合作交流的巨大成果,也不能因此而改變兩地經濟發展融合的大趨勢。

 錦江連香江紫荊花開15年

 全國22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受邀赴港採訪,華西都市報為西南唯一受邀媒體

 5月底的香港,空氣中瀰漫著潮濕的味道。等到6月結束,代替潮濕的,將是喜慶的味道——這片紫荊花開的土地,回歸祖國已經15年了。

 5月27日至6月3日,受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港澳辦之邀,華西都市報記者參加由全國22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組成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中央及地方媒體赴港採訪團」,奔赴香港採訪,親身感受了香港回歸15年來發生的巨變與「一國兩制」在此取得的巨大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第一張都市報,華西都市報以中國西南地區唯一受邀媒體的身份全程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並對香港現任特首曾蔭權、候任特首梁振英及中聯辦主任彭清華等進行了專訪。

 今日起,華西都市報將連續推出《紫荊花開15年——慶祝香港回歸十五周年》特別報道,將分別從熱度、速度、廣度、深度、高度、力度6個維度來解讀香港回歸這15周年。

香港回歸15周年
      責任編輯:杨阳
彭清華:香港內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      [2012-06-16]
彭清華:「一國兩制」取得成功      [2012-06-15]
彭清華:惠港政策非單向送大禮      [2012-06-15]
彭清華會見十一世班禪 讚香港和內地宗教關係良好      [2012-04-29]
朱小丹拜會彭清華 加快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2012-02-06]
中聯辦主任:港需解決自身矛盾      [2012-02-03]
汪洋朱小丹晤中聯辦主任彭清華      [2012-01-06]
中央贈港熊貓「香港化」 愛喝維他奶懂粵語      [2012-06-18]
駐港部隊黨委:在特殊環境中依法駐軍治軍      [2012-06-18]
港保釣團體美領館前促歸還釣島      [201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