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人民日報》7月10日刊載作者任仲平題為《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20周年之際》文章,內容如下: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誕生20年了。
20年可以成就什麼?一個嬰兒,將長成健美的青年。一片土地,可以收割幾十季滿倉的喜悅。一項發明,可能創造巨大的財富和更適意的生活。而作為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制度變遷進程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20年裡給中國帶來的一切,遠遠超出了尋常的想像。
1992年,從年初小平同志一路南下,發表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到初夏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發表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講話,再到秋天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經濟改革終於擺脫了計劃經濟的羈絆。20年,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場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展開的新的革命,奠定了當代中國新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新的飛躍。20年,它重塑了13億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相互關係,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影響著整個世界的走向。
(二)市場經濟,一個令中國人百感交集的名詞。
一個世紀前,當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時,日益走向壟斷的資本主義正遭遇世界範圍的空前危機。市場擴張的資源掠奪,競爭導致的貧富分化,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價值取向,周而復始的經濟危機……近一個世紀中,市場經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印象大都是負面的,它甚至一度被形容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萬惡之源。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打開國門,震撼於世界巨變的中國人,才第一次靜下心來,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重新打量市場經濟。
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配置。借助利益激勵、供求變化、價格波動、自由競爭等機制槓桿,市場把有限的人、財、物以最優化的方式分配到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實現效率提高和財富增進。依靠市場經濟,「資產階級在它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完善市場經濟,不少資本主義國家在一段時間裡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經濟發展,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佔得上風。
歷史的辯證,正體現在人們對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之中。當時間走到21世紀的門檻前,曾經把市場經濟看成「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的中國人,現在要向市場經濟招手了。
(三)從零公里處起步,中國的市場經濟之路,就不是陽光普照的坦途。
這是十分耐人尋味的事實——20年前,當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將「市場經濟」寫上社會主義旗幟,它所遭遇的不只是國內深受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束縛的人們的憂懼,更有在市場經濟道路上走過幾百年的西方政治精英的質疑。
這是不得不重視的「忠告」——1991年,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時曾這樣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可能兼容,社會主義不可能搞市場經濟,要搞市場經濟就必須實行資本主義,實行私有化。」有人預測,「中國這麼做,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扼殺市場活力,就是市場經濟演變社會主義制度」。更有人斷言,「搞了市場經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20年過去,當年的預言依然張貼在歷史的里程碑上,反襯著一條嶄新道路的艱辛與輝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發展公式嵌入當代史,激活了中國經濟,激發起億萬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
這20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邁進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正從百姓的願景一步步化作現實。
這20年,中國昂首加入世貿組織,躍居全球最大出口國。伴隨著非歧視、透明度、國民待遇、公平競爭等世貿原則滲入體制機制,我們成功融入世界經濟主流,「中國聲音」在國際舞台更加響亮。
這20年,全國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市場體系茁壯發育,走向統一開放,資本、技術、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加快;國企改革攻堅克難,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漸次突圍,財稅、金融、外貿、農村、投資、社會保障、資源價格、壟斷行業等領域的改革步步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範圍不斷擴大。
這20年,我們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向追求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和實惠,更帶來了思想解放、觀念更新、人員自由流動、發展機會增多,以及平等、競爭、效率、規則、法治等市場意識的甦醒……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只是像鄧小平所斷言的那樣「不存在根本矛盾」,更在相互的化學反應中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20年過去,社會主義不僅沒有被市場經濟「和平演變」,反而在市場繁榮、經濟飛躍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儘管對這條道路的質疑尚未煙消雲散,但是,鐵的事實反覆印證著一個堅定的判斷——「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
(四)只有回首過去,我們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
與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為資本主義滅亡後的未來社會提供詳細的藍圖。他們只是粗略地設想,未來的社會將實行計劃經濟,商品貨幣關係將逐漸消失。
蘇聯一度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經濟,在新中國開創者們的腦海中打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蘇為師」,把計劃經濟看作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否定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不容置疑的理論原則。
今天回頭來看,反思蘇聯模式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從1956年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係》中就已初現端倪。然而,「一大二公」觀念的重壓之下,「三自一包」的小草無法抬頭;「體制下放」的向下分權,不時遭遇「一平二調」的颱風橫掃;反覆出現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有如曇花一現,「放—亂—收—死」的魔咒始終揮之不去……思想觀念的僵化、認識水平的局限,讓種種嘗試都只能是計劃經濟框架下的修修補補。對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探索,終未跳出蘇東國家經濟改革模式的「上限」。
經濟體制的弊端與政治運動的衝擊,不僅窒息了市場經濟的發育,甚至令計劃經濟本身也難以為繼。多年的計劃經濟雖然打下了共和國工業化的基礎,但二三十年過去,中國經濟仍然是短缺的經濟、貧困的經濟、僵化的經濟。
一個被人們反覆引用的事例是,瀋陽有兩家廠,一家變壓器廠,歸機械部管;一家冶煉廠,歸冶金部管,變壓器廠需要的銅由機械部從雲南等地大批運來,而冶煉廠生產的銅由冶金部分配到全國各地。一牆之隔的兩家企業不能橫向聯繫,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那時的《人民日報》曾刊發一幅漫畫:某家企業為了買打字機,坐火車到北京來請示,相關部門領導辦公桌上的文件堆起厚厚一摞。
危機,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變革,指向經濟活動的最關鍵環節——資源配置方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破除思想迷信,堅持實事求是,整個中國的精神狀態為之一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日益興旺,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三大,商品經濟的概念日漸深入人心,中國在摸索中向市場經濟一步步靠攏。
發生在1992年的決定性轉折,給改革開放後持續14年的計劃和市場的爭論畫上一個句號。黨的十四大鄭重宣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
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明確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所有制理論的重大創新;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誌著中國進入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內容的制度創新時期……
如果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打開了現實的大門;那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確立了改革開放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奏響了改革大業最激盪人心的恢弘樂章。它不僅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路徑和走向,更造就了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時代巨變。
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順著這條軌跡,今天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走過單兵突進的初始階段。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經濟制度創新與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會管理制度的創新相互交織、相互支撐。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正駛向更深、更遠、更壯闊的海面。
(五)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大創新。
究竟是背棄馬克思主義,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從孕育之日起就面臨著這樣尖銳的拷問。
馬克思、恩格斯的確曾經預言,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將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全社會有計劃的生產將取代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列寧也的確曾經強調,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但是,「在將來某個特定環境中,應該做些什麼,應該馬上做些什麼,這當然完全取決於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作為秉持科學態度的理論家,馬克思從來不曾將理想彼岸的目標,強加給還在現實此岸的人們。作為實事求是的革命者,晚年的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就主張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
鄧小平的偉大,在於他兼具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那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解放思想的勇氣。
——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反對以理想取代現實,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為市場經濟的引入奠定了基礎。
——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是對抽像意識形態爭論的釜底抽薪。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南方談話,撕掉了長期以來貼在市場經濟身上的資本主義標籤,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道經典著作上找不到答案的「世界性和世紀性難題」由此破題。
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新時期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創造性回答。它驅散了纏擾眾人心頭的迷霧,解開了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大問號,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更為豐滿,更加鮮活,更具時代性。
(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大亮點。
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照搬過本本,迷信過教條,走過不少彎路。高昂的學費讓我們警醒:只有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強國富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走自己的路,談何容易。每一步創新,都面臨著保守僵化的教條和超越階段的激進的雙重挑戰;每一次突破,都曾遭遇繼承和發展、現實與長遠、漸進與闖關的兩難選擇;每一項決策,都可能要觸動既得利益的奶酪,迷失於「做蛋糕」和「分蛋糕」的眾口難調。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會不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非公經濟的發展,會不會蠶食社會主義的公平?市場失靈和政府濫權,哪一種風險更大?效率與公平,孰輕孰重?怎樣才能實現雙贏而不是雙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在與諸如此類棘手問題的遭遇戰中向前推進。唯其卓絕艱難,更彰顯意義重大;越是錯綜複雜,越需要智慧高超。
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核心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掀開了當代中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幕。20年來,始於經濟領域的破冰,在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激起巨大迴響,為全方位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動力:轉變政府職能,維護公平正義,構建法制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牽引力;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協調各方利益關係,讓經濟發展惠及更多民眾,和諧社會建設是市場經濟推進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然選擇……
如果說,20年前的巨大轉折,是從僵化的理論中振興了社會主義,那麼20年來的輝煌實踐,則以艱難的探索刷新了人們對於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為不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開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
(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大貢獻。
1516年,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裝點了無數社會主義信仰者的夢鄉。1848年,《共產黨宣言》吹響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角。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一代代人孜孜以求,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認識千差萬別。
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挫;蘇聯解體,發展中國家普遍陷入反思。西方不少學者認為社會主義走到了盡頭。然而,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社會主義理想並未泯滅,社會主義實踐也不曾停止。
被外電評為「新版中華體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破社會主義的傳統經濟模式,進行經濟體制革新,社會主義立足堅實的大地,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讓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再次得以體現。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之下,西方世界開始了「為資本主義會診」的反思,「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的聲音再次響起,「北京共識」重新激活了人們對於不同發展模式、不同社會制度的想像。全球1/5人口正在履踐的這場變革,深化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社會主義有了全新的視野。
這不僅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抒寫的重要啟示:任何制度都應在不同社會土壤、不同歷史條件下經受實踐檢驗。勇於將世界文明潮流與自身發展進步結合起來,善於將現代化規律與本國國情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完全可以煥發蓬勃生機。
向市場經濟要效益,向社會主義要公平。不斷完善的這一新經濟體制,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高點,展現了人類社會又一道壯麗景觀。
(八)「中國20年來所發生的一切,是任何計劃都計劃不出來的。」有人用這樣的修辭,來評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大地上創造的奇跡。
這些「計劃不出來的」的成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絕非「市場經濟一搞就靈」的簡單邏輯所能解釋。在它們的背後,凝聚著立足國情、兼容並蓄的改革發展理念,蘊藏著諸多已經總結和需要進一步總結的深層次規律和經驗——
理解兩個「不等式」。中國人從「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的論斷中收穫的,是思想探索的無盡勇氣。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成為20年來人們不斷克服思想障礙的動力源泉。
把握兩個「著眼點」。著眼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以「三個有利於」檢驗改革成效,是中國20年市場經濟改革最重要的立足點。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力,釋放出市場主體的無窮能量。
堅持「兩手抓」。用好市場配置資源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顯示出相對於自由市場經濟的巨大優越性。
發揮兩個積極性。以財稅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為重點,調整中央地方關係,不斷提高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地方發展的積極性。
用好「兩個市場」。走出去,引進來,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孕育在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統籌之中。
構築兩個保障體系。構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範和法律體系,構築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絡,提升國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
防止兩種傾向。堅決排除「左」和右的干擾,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弦易幟的邪路。
20年來,正是在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不斷處理好這些兩兩相對的複雜關係的過程中,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20年探索孕育的獨特經驗和駕馭能力,讓我們在面對世所罕見的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面對紛繁複雜的矛盾問題、面對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時,有了前所未有的從容和底氣。
(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時代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20年市場經濟改革,把中國經濟送上了持續增長的快車道,把在現代化道路上艱苦跋涉的中國人推上了一個高峰。然而,居安思危,我們一刻都不曾忘記發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風險隱患;喜中有憂,「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經濟總量上去了,發展的質量卻亟待提高,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弊端必須加快清除;非公經濟蓬勃發展,但制約其發展壯大的制度性障礙並未完全克服,打破行政壟斷、促進公平競爭的呼聲日益高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但經濟調節越位、市場監管缺位、社會管理錯位、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部門亟須加快自身改革;保障制度建設的滯後催生社會焦慮,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成為社會隱患,分配關係的調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要素市場發育不足,價格信號扭曲,阻礙了資源配置的優化,要素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
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越往前走,觸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複雜,遇到的難題也越大。「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清晰宣示了我們黨對於解決這些難題的戰略抉擇。
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深化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線的社會體制改革,堅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主線的行政體制改革,離「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只剩下8年時間,只有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化改革,才能妥善化解「成長的煩惱」,穿越改革深水區的暗礁和巨浪。
(十)1992—2012,市場經濟的種子撒進社會主義的土壤,其成長之茁壯、活力之旺盛、成果之豐碩,超過了所有人們當初的想像。而它在未來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種矛盾、問題和風險,同樣非20年前所能具體預見。
20年「摸著石頭」一路走來,如果說改革之初,我們面對的是九曲迴環的「河」,未來我們要跨越的將是波瀾壯闊的「海」。讓我們牢記歷史的殷殷囑托:「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