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光明日報報道,目前,我國1億多外出就業勞動力中,過半是1980年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然而,一項調研顯示,在這個龐大的群體和城市建設主力軍中,超過六成的人,對自己務工的城市缺乏歸屬感——
日前,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創新研討會上,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趙長保根據他們的調研結果認為:中國新生代農民工和鄉土的聯繫正在逐漸減弱,離開土地和農村的態度更堅決,融入城市的願望也更加迫切。
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怎樣獨特的社會角色定位,他們融入城市依然面臨哪些難題,如何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記者就此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趙長保進行了專訪。
離開土地和農村的態度更堅決
記者:從你們的調研中,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怎樣的獨特社會角色定位?
趙長保: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人口結構的轉變,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的主體。根據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的調查,出生於1980年後的新生代農民工已佔外出就業勞動力總體的近60%。
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農戶調查顯示,與上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首次外出務工的年齡明顯降低,「80後」農民工首次外出務工的平均年齡為21歲,而「90後」農民工的首次外出務工年齡,平均僅為18歲。
與上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就業的目標更加多樣,融入城市的願望更加迫切,謀求發展的動機更加強烈。調查顯示,僅有約40%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自己會幹農活;多數已婚新生代農民工是舉家外遷,70%左右是夫妻都在外務工,其中有孩子的,2/3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這更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和鄉土的聯繫正在逐漸減弱,離開土地和農村的態度更堅決,融入城市的願望也更加迫切。
新生代農民工遠未真正融入城市
記者: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裡有著怎樣的生活狀態,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滿意嗎?
趙長保: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在勞動輸入地,對6個省市政府部門、社區管理者、企業經營者的座談瞭解及1000名新生代農民工的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遠未真正融入城市的社會生活和社區建設。從調查的情況看,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與企業間的利益矛盾、與政府部門間的認知差異、與居住地社區間的相互認同差異,以及農民工政治意願的實現等問題,表現得最為突出。
目前的新生代農民工仍處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為了理想,他們希望融入城市,謀求全方位的發展,但面對現實,他們在行為上必須做出妥協和讓步。在這種矛盾心理的驅使下,新生代農民工對將來難以做出明確的規劃。調查中,在問到是否願意定居城市時,有49.6%的人表示如果有長期穩定的工作和居所,願意定居在城市;但在問到是否願意回家鄉時,又有65.4%的人表示將來可能會回家鄉。
新生代農民工與企業的利益博弈
記者:在此次調研中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與所在企業間存在哪些利益矛盾?
趙長保:作為企業的員工,新生代農民工不僅渴望更高的工資收入,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格尊重。在勞動力市場供求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在勞資關係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應對這種變化,較大的企業可以憑自身實力及時在管理策略和手段等方面做出調整;而許多中小企業卻表現出調整準備不足和能力欠缺。在新生代農民工與企業的關係中,中小企業往往是觀念和利益衝突的焦點。
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更換工作較為頻繁。據調查,近兩年內有57.1%的人至少更換過一次工作。在對離職不同看法的背後,隱含著新生代農民工對企業歸屬感不高的現實,也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自身存在的法紀和責任意識不強的問題。相對而言,企業做出改變固然不易,但克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自身存在的問題,要更為複雜和艱難。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與企業的融合,規範管理與人文關懷同樣重要。
與上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素質較高,追求進步、謀求發展、表達意願的動機比較強烈,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較高。但從輸入地來看,在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城市管理等方面還沒有做好充足的制度準備。
消除市民與農民心理隔膜同樣重要
記者:如何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趙長保:調查顯示,有35.8%的新生代農民工居住在以當地人為主的社區,成為了事實上的社區居民。新生代農民工對居住地社區有認同感,但在輸入地基層政府、社區管理者和居民看來,農民工依然更多的還只是外來者。
事實上,新生代農民工對自己與社區之間的單向認同也有清醒的認識。調查中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喜歡流入地,但只有39.4%的人對流入地有歸屬感。這也就意味著,超過六成的新生代農民工對自己務工的城市缺乏歸屬感。由此來看,解決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不僅要深化戶籍制度和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消除長期以來形成的市民與農民心理上的隔膜同樣重要。
總體來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不斷壯大,已經成為推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力量。在農民工的再社會化過程中,社會關係的調整將貫穿始終。抗拒與妥協、接納與排斥的拉鋸戰,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化解矛盾衝突、實現社會融合,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