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新聞評論報道,最近以來,中美兩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競爭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中美之間的競爭似乎從亞太中心區域、非洲、拉美等重點地區擴展到了不甚重要的南太地區。為抗衡中國在南太地區的影響,美國開始重視這些或許連奧巴馬都叫不上名字來的國家並加強對這些國家的援助。事實上美國一向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一旦符合美國的戰略需要,美國立馬宣稱某地區在戰略上和經濟上對美國的重要性。此前的例子就是美國宣稱南海問題事關美國國家利益,為介入南海爭端尋找依據。
美國對一些國家或地區的重視離不開中國因素,美國似乎在全球「緊跟」中國。對這些國家來說,因為中國重視,所以也帶來了美國的重視。這方面此前的例子是非洲。實際上,中國沒有意願與美國爭奪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中國增加對這些地區的投入只是因應中國發展的需要。中國深知與美國在這些地區競爭無異於「殺敵一千,自傷八百」。
美國試圖放低姿態,希拉裡在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時宣稱「太平洋足夠大,足以容納美國和中國」,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近日也表示,美國進一步強化在亞太的軍事存在,並不針對某一特定國家。但事實上, 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目的就是運用合作、參與、威懾、勸說和競爭等方式繼續維持其亞太主導權。美國開始重視南太地區實際上是包含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這個大盤子裡的,遏制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與維持美國對這一地區的主導是並行的。
通過美國加強對南太地區的重視可以看出,美國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是不遺餘力,多面開花。如美國宣佈將對太平洋地區追加3200多萬美元的投資,用於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此前,美國已經在澳大利亞開始駐軍,增加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試圖通過軍事威懾來牽制中國。但中國依然在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在太平洋島國論壇召開前,中國、新西蘭和庫克群島發佈了《關於庫克群島供水合作項目的聲明》,致力於為這些國家的民生改善提供幫助。
實際上,在未來幾十年內,美國仍將在世界舞台佔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軍事實力方面沒有國家能挑戰美國的地位,但其經濟實力優勢將逐漸弱化。能對美國進行挑戰的只有美國自己。
隨著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的日益擴大,特別是中國發展給亞太地區帶來的經濟紅利,使得該地區國家希望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獲利就進一步增加了中國的份量。中國影響力的持續增長對美國推進其地區利益來說,是一個麻煩而複雜的問題。中國同美國在亞洲的朋友和盟國不斷發展的關係將限制美國對中國行為所能作的反應,特別當這些行為威脅到美國的利益的時候。中國在亞洲不斷增長的影響力最終將可能影響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力和影響力。
中美在亞太的互動面臨短週期問題和長週期問題。中美在某個熱點問題上對政策的解釋和溝通、協調等是短週期問題,如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等方面的溝通就是中美短週期問題。包括亞太主導權、軍事互信、對台軍售、貿易摩擦、市場准入、知識產權、貨幣匯率等結構性矛盾是中美關係中的長週期問題,將在中長期內影響兩國互動。這些結構性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某一個問題會在某個時期發酵,給中美關係造成波折。
當前,中美就共同努力打破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對抗衝突的歷史定律,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達成重要共識,這種嘗試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創舉。從長期來看,這種大國相處的新型關係不但有利於中美兩國,而已有利於世界。即使這種新型關係最終無法建立,但在尋求建立這種關係的過程中仍然會形成一些創新的機制或制度。
中美兩國既是亞太經濟和安全格局的主導者,也是亞太經濟和安全格局的塑造者,更是亞太經濟和安全格局的建設者。因此,兩國有責任為建立起維護亞太安全與繁榮的亞太經濟機制和亞太安全機制做出貢獻。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中美之間的溝通渠道已經很多,機制性的對話也不可謂不多,也只有中美之間才有這麼多的對話機制。
國際社會對中美兩國的期待是,兩國應該對國際社會起引領而不是掣肘、建設而不是破壞、貢獻而不是索取的作用。中美在亞太應該建立和發展一種積極而不是消極、合作而不是對抗、良性而不是惡性的互動關係,這種新型大國關係不但決定中美兩國關係的未來,還將決定未來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際格局的形成。
但也許「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中國不能奢望美國會「容忍」中國順順當當的發展。因此,中國要兩手準備, 既要與美國在能合作的方面進行合作,也要練好內功,一旦要與美國開展競爭,中國能有這個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