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聯合早報網21日發表署名為張廣昭的文章《胡溫時代的黨內民主》,全文如下:
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起,中國進入了胡溫執政的十年。對於過去十年的評價,中國官方媒體的定調是「輝煌十年」、「黃金十年」。然而,這樣的定調遭到了諸多自由派學者的質疑,甚至有學者認為過去的十年是「停滯的十年」、「不作為的十年」。
筆者認為,對於過去的十年,因為執政者沒有完全滿足社會預期就予以否定的態度,是不夠公允的。對過去十年的評價,主要還是在經濟層面和政治層面。
首先,在經濟層面上,胡溫執政的十年,是中共建政以來經濟發展最快速的一段時期,中國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雖然發展帶來了諸多矛盾和問題(甚至有些矛盾已達臨界點),但某種意義上,過去的十年可以稱之為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其次,在政治層面,則是胡溫十年最飽受爭議的地方。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他們都認為這十年中國政治改革幾乎陷入停頓狀態,儘管有領導人時而發出類似政改的聲音。但是,這十年,胡溫政府在政改方面真的是不作為嗎?或者說,胡溫時代究竟存不存在推動政改的地方?
毋庸置疑,自十四大以來,中共集體領導的制度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達成決策共識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卻趨於弱化。這不再是毛鄧可以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這或可理解為什麼中國總理溫家寶多次隱忍表達「獨立人格不被理解」的苦惱。但是,觀察這十年會發現,胡溫政府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進黨內民主。這十年,中共對黨內民主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也是1949年以來黨內民主向前推進最多的時期。這或許是胡溫時代被忽略的一份政改遺產。對此,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支撐筆者的結論。
其一,統計顯示,「黨內民主」的提法在《人民日報》歷年詞頻(使用篇數)的變化,從2002年以來,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2011年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峰。在中共的政治文化裡,《人民日報》作為黨報喉舌,強烈反映著高層的思想觀點,是分析中國政治的重要窗口。胡溫執政時期,這個提法劇烈升溫。由此或可認為,「黨內民主」是胡溫政府尤其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寄予厚望的政改試探。
其實,在由胡錦濤任起草組組長的「十六大」報告裡,便首次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在「十七大」報告裡,胡錦濤又提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 「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而在被外界視為十八大縮略版的「七·二三講話」中,胡錦濤再次強調「積極發展黨內民主」以及「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這都說明,在最高領導層暫時無法達成政改共識時,胡錦濤著力推進黨內民主,以此作為撬動中共改革的支點。
其二,越來越多地方黨部舉行差額選舉。這十年,中共地方官員選舉的差額比例越來越大,競爭性成分越來越高。民主的本質就在於競爭,而差額選舉使競爭具備了內涵。這尤其體現在與胡錦濤關係密切的共青團出身的地方大員主政的省份,他們對黨內民主充滿熱情。最典型的如江蘇省,現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江蘇工作期間,先後在南京以及江蘇全省進行了差額選舉的大膽試驗。當時李源潮就批評那些「迷戀穩定」、拒絕嘗試新的政治實驗的領導人心態。當時,數個南京區縣的負責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當選的。而在2009年,363名街道社區的黨委員更是進行了當地黨的領導人的直接選舉。類似的這種黨內民主化進程,也體現在汪洋主政的廣東。據中國官方媒體《新快報》報道,中共廣東省委今年第一個進行差額選舉該省委常委。而這種差額選舉的試驗在廣東有些地方已經進行多年,如幾年前,梅州市兩位鎮黨委書記,就是由100多名黨員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另據公開報道,福建、黑龍江、北京等地在今年選舉省級黨委常委中,也都引入了差額選舉。在省級層面引入差額競爭,無疑使黨內民主更具示範意義和實質意義。
其三,中共代表大會黨代表選舉差額比例、公開透明程度均在不斷增加。據公開資料顯示,十六大的黨代表選舉差額比例要求是「大於10%」,而到了胡錦濤任滿一屆的十七大時,這一比例提高到「不低於15%」,而今年十八大代表選舉要求的差額比例為「應大於15%」。
而且,十八大首次將初步候選人、預備人選、正式人選一一公開,表面上是讓被「差額」掉的代表們浮出水面,背後則凸顯中共在增加公開性方面的進步。粗略統計被「差額」掉人員的身份,最多的是政府官員。這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最後,也是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共開始引入以黨內民主方式產生高層領導人和重大決策的機制。據《紐約時報》報道,今年5月的一次會議上,中央各部和各省的300多名高層黨員,以民主方式投票推選中共十八大後進入最高決策機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九位候選人名單,並且提交了他們對改變黨內上層結構的意見。類似的,在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之前,也進行過針對高層黨員的民主投票。很明顯,這都是在胡溫主導下進行的黨內民主嘗試。
雖然這類摸底投票對最後決策可能還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調查結果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認為,中共以此使其黨內的民主「跨前了一大步」。
中共十七大確定的「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很可能是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政治改革的主要路徑。相對於西方學者普遍認為,中共的黨內民主只是一種政治修辭而已,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學者李成卻認為,黨內民主不僅反映了中國的精英政治需要制度化的新規則和規範,而且還可能提供一個漸進的和可控的中國式民主的實驗。
的確,黨內民主對高層領導人,包括胡錦濤、溫家寶以及第五代政治新星們,尤其有吸引力。他們似乎越來越認識到改變更多的是必要,而不是選擇。
觀察這十年會發現,胡溫政府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進黨內民主。這十年,中共對黨內民主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也是1949年以來黨內民主向前推進最多的時期。這或許是胡溫時代被忽略的一份政改遺產。(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