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學者:中國須學會當「領導者」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0-2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聯合早報報道,過去十年,經濟發展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地位驟升。但與此同時,外界對這個已當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卻頗有微詞,對其不滿近年愈見明顯。

「最孤獨的超級大國」——美國華裔學者裴敏欣(Minxin Pei)今年3月在《外交政策》雜誌中這樣評價中國。

雖然這位克萊蒙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教授的說法招來異議,指中國的朋友很多,但與中國過去十年的經濟實力相比,其軟實力和外交魅力確實有些跟不上。受訪學者認為,提升軟實力是中國外交接下來十年迫切需要進行的工作,這可讓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上事半功倍,並成為真正的大國。

過去十年,經濟發展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地位驟升。加強對中國的瞭解似乎已成了各國的「使命」。央視每晚的《新聞聯播》總能看到不斷有外國領導和官員訪華;目前學漢語的非中國人更已達1億。

但與此同時,外界對這個已當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卻頗有微詞,對其不滿近年愈見明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就將目前外界對中國的態度歸納為三類︰歡迎、矛盾、抵制。

歡迎者是通過中國崛起獲得經濟利益的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持矛盾者則有經濟上獲益,但對中國國力壯大感到擔憂的俄羅斯和澳大利亞。

懷抵制心情的則包括與中國利益相衝突的美歐日,嫉妒中國發展的印度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自覺安全受威脅的中國周邊國家。

金燦榮分析說,持歡迎態度的國家有一部分並不是真瞭解並喜歡中國,而是因中國給他們送去資金,美國為了平衡中國勢力也對他們更客氣。「不過不論出於什麼原因,這些國家一般沒有太大話語權,難以影響國際輿論。」

「至於矛盾者,肯定也不會幫中國說話。所以當前的國際輿論主要是由這第三類國家主導。與中國有利益衝突以及害怕和嫉妒中國的國家正走到一起,形成了鬆散的反華戰線。」

這「戰線」是在近三四年形成,與美國調整戰略重返亞太的時間點契合。中國輿論因此普遍認為美國是罪魁禍首,為達戰略目標炒作渲染中國威脅論。

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李明江指出,中國國內的許多負面新聞,以及中國快速發展對外造成的壓力也是打擊中國國際形象的關鍵因素。

據李明江觀察,2008年是個分水嶺。在那之前,中國積極拓展外交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2008年後,全球金融危機將財力雄厚的中國推入鎂光燈。在其他國家掙扎著不讓經濟陷入衰退的當兒,中國的經貿活動觸角伸向世界各地,軍事力量也快速擴張,自然引入注目。

雖然中國不斷重申「和平發展」宣言,強調不會尋求成為霸權,且願與各方「互利共贏」,可是一直未能讓外界安心。

金燦榮說︰「中國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大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沒有把握住它的衝擊力。外界因此非常緊張,而中國也覺得委屈,不理解為什麼別人總要防範他。」

中國須學當「領導者」

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布朗(Kerry Brown)教授認為,中國有必要重新思考與外界的溝通方式。他說︰「世界希望聽到的是中國領導人更開放地談論中國的目標。」

「中國需要摒棄自認是受害者的心理,不要對歷史過度糾結,而要更正面地去說服大家,贏取支持。中國能為新的國際規則做出貢獻,但他需要放下中國特色論,更深入、更有意義地參與全球化進程。」

布朗說,如果無法將經濟實力轉化為外交實力,中國最終只能淪為一個擁有繁榮經濟,但世界觀和國家都缺乏吸引力的孤單大國。

在他看來,中國的舉止還不全然像個大國,與國際社會的期望仍有落差。「中國常會盡所能避免被牽涉進與他沒有直接關係的事件中。這與中國的經濟份量並不對稱。」

以近期的敘利亞內亂為例,西方國家就批評中國否決聯合國介入是將敘利亞百姓的安危置於不顧。但中國反駁說這是出於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

雖能理解國內的政治社會問題已讓中國疲於應對,但布朗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利益遍佈全球,中國將越來越難置身度外。外界對中國的期望只會越來越高,中國必然得在國際上扮演更重大的角色,「中國沒有選擇」。

領土問題是新領導人「燙手山芋」

牽涉民族情緒的領土問題將是十八大後新一代中國領導人所需接過的「燙手山芋」。受訪學者認為,中國的領土問題目前尚無解決方案,並指望日後能間接通過中美友好關係尋得出路。

出於軍事戰略、安全隱憂、國內政治需要等因素,中國和周邊國家近年頻為領土和領海糾紛掀罵戰。

李明江說︰「相較於經貿摩擦,領土爭端和安全衝突是最難解決的外交問題。領土涉及國家核心利益,而在民族情緒高漲的當下,中國不可能做出任何讓步,而且還得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這形成了惡性循環,因為其他國家也會相應地做出反應。」

過去兩年,中國、越南與菲律賓為了南中國海島礁和海域主權互相較勁,先後通過立法、建設施等爭著宣誓自己的主權。而最近的中日釣魚島糾紛,更是出動了軍艦巡航。

在各方缺乏戰略互信的背景下,短期內想要打破這種相互較勁的惡性循環,突破這一外交瓶頸並不容易。

但金燦榮堅信,綜合國力的增強長遠而言必然成為中國外交的優勢,美國和亞太國家不得不妥協。

中美領導人曾多次強調,中美兩國關係是當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並同聲呼籲開闢一條講求合作、不做對抗的新型大國關係。

中美都很清楚相互的共生關係,所以金燦榮預測,猶如一場「不太美滿的婚姻」般,兩國日後雖然會天天吵架,但還是會「湊合著過」。而在磨合過程中,美國料將有所讓步,把部分「地盤」讓給新崛起的中國。

金燦榮說︰「中國周邊多是機會主義國家。一旦美國和中國取得共識,他們也就會跟著妥協,接受中國的領導並停止在領土問題上挑起事端。」

聚焦十八大
      責任編輯:曾曉
十八大前審判薄熙來?外交部未回應      [2012-10-26]
外媒聚焦中共十八大五大看點      [2012-10-26]
港媒關注烏坎模式能否被採用      [2012-10-26]
傳十八大將「封網」 官方澄清      [2012-10-25]
十八大前瞻:勿以冷戰思維看中國      [2012-10-25]
中央黨校:要理直氣壯講政改      [2012-10-25]
媒體曝十八大期間內地「封網」      [2012-10-24]
環球時報:看好十八大後的中國是明智的      [2012-10-24]
外媒:胡溫十年成功發展中西部      [2012-10-24]
十八大將對黨章進行適當修改      [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