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從實踐來看,不管哪個國家簡單照搬發達國家的現成理論來指導他們的政策, 都是失敗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在林毅夫說。
12月1日,第四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大會堂舉行。厲以寧、萬廣華、張曙光、徐滇慶、白重恩、沈坤榮等學者獲獎。林毅夫作為第一屆獲獎者代表在會上致詞。
「長期以來,西方有很多套經濟理論來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但是從實踐來看,很多套經濟理論都是失敗的。」林毅夫說。
那麼,什麼樣的理論才能成功呢?林毅夫認為,經濟學理論必須結合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瞭解發展中國家落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必須是深入實際,有理論創新,然後才能確定怎麼發展經濟,而不是去把國外非常好的理論拿到國內來使用。張培剛教授深入實際的研究方法,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
張培剛先生是我國具有國際影響的老—輩著名經濟學家。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在哈佛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獲得「大衛 威爾士獎」,他由此成為迄今為止亞洲國家中唯一獲得這一獎項的學者。憑借這篇論文,張培剛被譽為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
林毅夫說,「張培剛教授在30年代時深入中國農村,寫了很多中國農村報告,寫那些報告奠定了他後來在哈佛大學理論創新的基礎,我覺得這一點方法上面我們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特別的去體會。因為只有深入中國實際的理論創新,才能夠真正指導中國經濟。」
張培剛先生研究的方法不僅中國知識分子是典範,其愛國行為也是中國知識位子的典範。1946年,張培剛從哈佛大學畢業時,張伯倫還曾邀請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論付諸實踐的張培剛還是決定回國,應武漢大學邀請擔任武大經濟系主任。1948年張培剛在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擔任顧問,他是委員會中位居第四的高級官員,但他卻認為這份美差只是個閒職,為了迎接新中國,在解放前夕,張培剛捨棄了600美元的月薪從曼谷再次回到回國。
「張培剛先生用他的行為充分表現我們知識分子學習的目的,是希望用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貢獻祖國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林毅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