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經濟破八 林毅夫駁衰退論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7-23]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北京晨報報道,儘管早有預期,但中國經濟增速「破八」的事實依然令市場難以淡定,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中國經濟路在何方的問題成為經濟學界當前爭論的焦點。7.6%,這個令人糾結的數字是中國經濟從此陷入災難的預兆,還是中國長期繁榮路上的一段小插曲?是2012中國經濟U型反轉的觸底之作,還是「破八」之後進一步回落的前奏?至少從目前看來,無論是市場還是經濟學界,都無法達成統一,巨大的分歧隱藏在看似平靜的經濟鏡像之中。

 林毅夫駁中國經濟衰退論

 「中國仍將保持8%左右的經濟增長長達20年」

 7.6%!國家統計局在一周前公佈,2012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時隔三年後再次跌破8%的心理關口。儘管國家最高決策層早在年初就已打下年均增長7.5%的「預防針」,但市場顯然還是為這個數字十分失落,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內的多家研究機構下調了中國全年經濟增長預期,早已達成共識的全年「保8」之論再生變數。

 「誰將率先擊垮全球經濟,中國還是美國?當時我們頭腦裡想的是:中國」。近日有外媒報道,中國這個擁有著13億人口之多的經濟體正在進入經濟放緩甚至衰退的過程,其論據是,有海外經濟學家發表文章稱,「中國可能陷入五個巨大災難」,而這種「災難」性的衰退或許將共計75萬億美元規模的全球經濟拖入泥潭。

 事實上,這則盛世危言難以服眾。國內最權威的經濟學家之一,剛剛從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位置退下來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上週六在北大演講時堅定地指出,「中國仍將保持8%左右的經濟增長長達20年」。

 林毅夫表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當前確實存在一些發展中問題,但根據部分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史經驗,一國人均GDP只有達到美國人均GDP的60%左右的時候,才會進入低增長階段,而並非多數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的1萬美元。根據他的測算,中國在2030年人均GDP將達到美國的50%左右,在此之前,中國經濟仍將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長。

 IMF上周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也認為,儘管2012年中國經濟可能下滑至8%左右的增長水平,但到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將重新回到8.5%,而中國經濟在「中期」範圍內存在硬著陸的風險仍只是「小概率」事件。

 破八後經濟學家有點蒙?

 最悲觀與最樂觀的預測相差1.3個百分點

 按照權威說法,硬著陸的風險基本已經解除,是否說明短期經濟波動預期也已達成統一呢?答案完全出乎意料。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上周公佈了其最新一期「朗潤預測」報告,參與預測的20多家特約研究機構對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產生了重大分歧,僅就GDP一項指標,最悲觀者與最樂觀者的預測值就相差近1.3個百分點。

 記者發現,在對今年第三季度的GDP預測中,最悲觀的國投瑞銀基金認為將只有7.2%,其次是安信證券和北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他們認為是7.4%。相比二季度7.6%的增速,雖然上述預測只回落了0.2至0.4個百分點,然而匯豐銀行顯然認為上述預測過於悲觀,他們認為今年三季度經濟將強勁恢復至8.5%的水平。

 「沒想到這次分歧這麼大。」拿到這份預測報告的媒體人吳先生發出了自己的感歎。根據他的觀察,近兩三年來,凡是重大經濟數據預測,包括GDP與CPI等,國內經濟研究機構少有出現0.5個百分點以上的分歧,這次突然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很可能是因為二季度經濟「破8」之後,「經濟學家有點蒙。」

 朗潤預測顯示,按照所有參與機構給出的預測數據進行簡單平均或者加權平均,三季度GDP增速為7.8%。

 事實上,在朗潤對二季度的預測中,GDP加權平均數為8.1%,簡單平均數為8.2%,然而,實際上卻只有7.6%,足足相差了0.5個百分點。市場到底會朝著樂觀還是悲觀的方向前行,至今仍是一個謎。

      責任編輯:馨瑶
林毅夫憂台灣經濟 點出保命丹      [2012-06-26]
林毅夫:中國未來20年高速增長      [2012-06-24]
林毅夫:中國還將高速發展20年      [2012-06-23]
林毅夫:在世行4年 我盡了力      [2012-06-21]
林毅夫世行卸任 將回北大授課      [2012-06-06]
國台辦就馬英九將就職、林毅夫回台等答問      [2012-05-16]
星雲大師吁馬:寬待陳水扁 赦免林毅夫      [2012-05-15]
林毅夫:中國還可快速發展20年      [2012-05-04]
林毅夫:早就決定回北大教書      [2012-05-03]
台軍揭林毅夫當年如何游到對岸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