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網援引美國彭博新聞社12月17日文章,原題:為什麼說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增長的引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視作發展中國家中無可爭議的領導者。但從長遠來看,我敢打賭,印度將成為比中國更重要的全球經濟體。
那些為中國而驚異不已的人通常忘記了這一點,即中國2008年以前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全球製造業從歐洲和美國的轉移,而不是得益於中國的國內導向型經濟活動。中國經濟依然屬於出口驅動型,國內消費者所消費的國內產品只佔38%,這一比例遠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領導人正致力於讓經濟向更為國內導向型的方向轉變。他們希望民眾擴大開支,降低目前的儲蓄率。為了提高消費者收入和購買力,中國在去年還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20%-30%。但是更高的工資收入,尤其是為外國企業生產產品的工人工資水平的提高,造成對工作技能要求不高的製造業崗位向越南、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這樣的工資水平相對更低的地方轉移。
中國最近將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度增速由8%減至7.5%。在中國計劃生育導致人口減少,尤其是新生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這一目標可能太高了。15歲-24歲人口已經在逐步減少,到2030年,這一群體人口可能達到1.5億人,而在1990年這一數字則為2.5億。相反,印度不曾實際限制人口增長,印度人口的年齡分佈反而更加合理。
英國給印度留下了鐵路,進而讓這個廣袤國家的民眾和產品運輸變得相對容易。英國還給印度留下了英語——在如今的世界一門非常有用的語言。此外,印度還擁有眾多大型、成熟的企業,例如塔塔集團。中國則因為許多效率低下的國企而背負沉重負擔。
對於印度和中國來說,迅速擴大的中產階級是一大財富。調查顯示,在2010年,4.7億印度人或者說印度總人口的38%的年收入在1000美元-4000美元之間,足以允許民眾進行可自由支配的消費。印度的家庭儲蓄率居高不下,達到將近30%。即便如此,去年82%的印度家庭通上了電話。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2.47億印度家庭中,77%的家庭擁有了電視機,42%的家庭擁有了自行車或摩托車——儘管擁有機動車輛的家庭只佔10%。除此之外,許多印度家庭的儲蓄都投資到了黃金和待嫁女兒的嫁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