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解放軍報報道,合上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的節拍——國防大學七隊學員學術座談會發言
前不久,國防大學七隊學員就《艱難一日——擊斃本拉登親歷記》一書的讀後感專門召開了一次座談會。會上,這些來自領率機關的學員們就書中所展現的當代戰爭形態、作戰方式和指揮手段,特別是戰略層面決策、戰術級別行動等作戰特點,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一致認為:
當前,我軍正處於加速轉型發展的戰略關口,如何順利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如何有效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需要我們進行更廣泛的學習和深入思考,包括借他山之石,尋自強之路,以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的潮流,積極穩妥進行國防和軍隊改革,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深入發展」的要求。為使廣大讀者能從這次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火花」中找尋有益於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助力點,我們特將有關發言摘登如下。
善借「他山之石」
吳勝華(學員七隊學員,總後勤部某部助理員):《艱難一日——擊斃本拉登親歷記》(以下簡稱《艱難一日》)的第一作者麥克歐文曾是美軍海豹突擊隊第6小隊成員,先後參加過美軍在全球的一百多次行動。2011年5月1日,他擔任「海王星之矛」行動隊隊長,在巴基斯坦阿布塔巴德一線具體執行由美國總統下達的命令,指揮突擊隊實施越境獵殺本拉登的特別行動,親眼目睹了本拉登之死。
這本書以第一手資料向人們揭示了從最初的情報偵察及分析到最後成功實施特別行動的全部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瞭解美軍、學習美軍的好機會。美國戰略東移,意在遏制中國崛起,我軍不由選擇地成為美軍的戰略對手。
面對強大的美軍,我們有很大的差距;迎接這個強大對手的挑戰,需要有寬闊的胸懷去認識它、學習它,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趕超它。這本書堪稱瞭解掌握美軍特種作戰乃至戰爭新思維、新動向方面的生動教材。
姜帆(學員七隊學員,總參謀部某部參謀):《艱難一日》一書讓我對美軍的作戰籌劃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美軍的作戰行動總是在不斷變化,其最具代表性的突襲作戰更是花樣不斷翻新。
同時,美軍作戰特別關注細節。在籌劃「海王星之矛」行動時,從作戰計劃到情報信息,從時機選擇到戰局控制,從人員配置到單兵裝備,美軍的作戰籌劃可謂細緻入微。
一些細節令人難忘,如目標房門的開合方向和質地,如DNA雙份取樣和分路返回,如對本拉登住所的清理及返回後的整理工作。周到細緻的作戰籌劃,不僅使美軍在沒有傷亡代價的情況下順利擊斃本拉登,而且為今後的反恐作戰提供了大量線索。
《艱難一日》在記錄美軍擊斃本拉登行動細節的同時,也記錄了美軍士兵訓練成長的歷程,揭示了美軍戰鬥力生成的訓練模式。基礎訓練讓美軍士兵熟練掌握基本技巧,而模擬實戰的任務訓練則讓來自不同隊伍的作戰人員緊密配合、融為一體。在「海王星之矛」行動前,美軍進行了預備演習,模擬環境中不僅種樹、挖溝,而且還堆起了塵土來模擬目標院落邊的馬鈴薯地,貼近實戰的細緻程度令人驚歎。
張峰(學員七隊學員,總裝備部某部參謀):我認為,學習美軍無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在彰顯美軍強大戰鬥力的同時也傳達了一個信息,即美軍不是神話。透過「海王星之矛」行動,我們不得不承認,美軍所謂詳細的計劃和方案,與實際的行動仍存在較大差距,如美軍海豹突擊隊直升飛機遭遇意外;整個行動時間遠超過計劃;拉登未作任何反抗。
這些方面只要有一個出問題(直升機墜毀造成人員死亡;巴軍方採取行動進行交火;拉登反抗或人體炸彈等),此次行動就會勝敗難定。從這些情況,我們可以得出,由於戰場環境的複雜性,人對戰爭結果影響的不確定性,使得任何詳細的計劃和絕對優勢來說,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還應該重視研究失敗者。這本書中的核心人物本拉登,就很值得研究。「9 11」事件後,拉登成為美國頭號敵人,但這麼多年來,美國一直沒有將拉登抓到。以美國而言,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情報手段(衛星、網絡、無人機、技術監聽等等)和最廣泛的情報網,但拉登就是沒找到,這不能不說是個諷刺。
這啟示我們,再強大的對手都有弱點,我們一定要善於找到制約其能力發揮的「阿喀流斯之踵」。研究失敗者,往往比研究成功者更能從中學到克敵制勝的辦法。
魏寶峰(學員七隊學員,總參謀部某部參謀):其實,透過這本書,我們會發現:第一,美軍龐大複雜的信息化裝備是其弱點之一,若能充分發揮電子對抗與網絡戰作用,將能夠給其以重創。第二,美軍的實戰化訓練透露出美軍新的作戰方式,應通過聯合演習等方式,多與美軍進行接觸和交流。第三,對美軍的特戰突擊,我們應做有針對性的研究。
軍人生來為「打贏」
閆曉明(學員七隊隊長):作為國防大學首期高級領率機關工作培訓班的學員,應從《艱難一日》這本書中汲取些什麼?是裝備?是訓練?是通信?是指揮?是戰法?我想當然是,但又不是最主要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以悟「道」的心態研讀此書,從中獲得關於戰爭形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前瞻性、規律性認識。有什麼樣的戰爭就建設什麼樣的軍隊。
所以,我們不僅要學習戰爭、認識戰爭、指導戰爭,還要學會設計戰爭、設計國防和軍隊建設。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擔當好這個責任?我想,正如書中導讀所說「我們的突破口在心裡」那樣,我們也要首先經得起對自己內心的拷問。
我們應拷問自己:《艱難一日》的作者是從小讀了一部關於海軍陸戰隊的書才立志長大要當一名海豹突擊隊員的。那麼我想問,我們從軍報國的志向還在嗎?我們是在以一個職業軍人的標準履職盡責嗎?我們心中有一面時刻高高飄揚的黨旗、國旗嗎?我們心中的那把八一軍刀還在閃閃發亮嗎?我相信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並希望大家通過信念、信心和勇氣的堅定與鞏固,去催生觀念和實踐的創新與突破。
儲衛星(學員七隊學員,總參謀部某部助理員):《艱難一日》的作者,為我們勾畫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一次詭異的行動,也清晰昭示出我們軍人、軍隊和國家的危情、危險、危機。從這本書我們似乎讀懂了21世紀是一個怎樣的全球化、信息化、精確化戰略戰術的時代,我們必須思考,在世界既透明又縮小、既和平合作又競爭對抗、既繁榮發展又殘暴血腥的今天,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人類發展進步的進程中究竟如何定位、向何處去、路在何方?
任何一名中國軍人對此都要有一份理論上的認識和清醒。危情就在身邊,危機就在眼前。在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國家必須繁榮、軍隊必須強大、軍人必須崇尚戰鬥精神。
我們應直面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存在的弱點、弱項和弱勢,將危情、危機和憂患意識轉化為全軍的冷靜認識、統一意志和堅決行動。立足於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形勢任務,釐清我們究竟需要應對什麼樣的未來戰爭、造就一支什麼樣的軍隊、達成什麼樣的戰鬥力?軍隊屬國之利器、安全之基石,我們要把對黨、國家和民族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扎扎實實落實在真抓實幹上、在整體能力提高上、在與國家安全和利益匹配上,來不得半點虛假。
軍隊屬國之利器、安全之基石,我們要把對黨、國家和民族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扎扎實實落實在真抓實幹上、在整體能力提高上、在與國家安全和利益匹配上,來不得半點虛假。
車寶寧(學員七隊學員,總參謀部某部助理員):從《艱難一日》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作者作為普通士兵的堅定信念。這種堅定信念,到底源於什麼?作者在書中提到,是因為小時候看了一本前海軍陸戰隊員寫的書,從而在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一名海豹突擊隊員。
由此可見,美國的國防教育效果是顯著的。由此聯想到美國非常重視一些針對軍人的慶祝活動,如「老兵日」,當天總統要發表演說,出席紀念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出一個較好的熱愛軍隊、尊重軍人的氛圍。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儲衛星:這本書從一個側面凸顯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動員能力。這個結論源於對以下問題的思考,那就是什麼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夠使一個普通國民克服安樂、富足、誘惑和牽絆,能夠克服艱辛、艱難、枯燥和寂寞,榮譽滿胸、使命滿懷地投入魔鬼般地獄式的軍事訓練和演習,並隨時隨刻準備為國家的安全跨越人性和生命的極限。
正是這種強大的軍事動員能力。這種能力在事實上自覺或不自覺地實現了將個人追求卓越的英雄色彩與勇於奉獻不辱使命的國家精神自然結合、達到了個體自豪感和組織榮譽感的統一。應該說正是這種能力使得作者由一個常人、並將作者一樣的一堆常人打造成了擁有堅定戰鬥決心和強悍戰鬥力的美軍海豹突擊隊。
李海峰(學員七隊學員,解放軍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參謀):軍人的堅定信念是第一位的,除此而外,軍人的職業素養也非常重要。《艱難一日》這本書告訴我們:軍人良好的保密意識是軍事行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縱觀全書,可以說美軍很好地將保密意識灌輸到了士兵頭腦中,而且得到了較好地貫徹落實。
首先,作者在構思出版該書之初,就把不洩露涉密信息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並請專業律師進行審閱,這是很關鍵的一點,也符合「業務誰主管,保密誰負責」的我軍保密工作原則,這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
其次,包括作者在內的美軍官兵執行保密規定較自覺,標準也高。文中多處提到作者注意和家人通信過程中的保密。像書中提到,作者去指揮部時,並未將手機帶在身上,而是選擇放在了兵營;作者和父母通電話時,沒有透露他當時擔負的任務;作者在執行任務時,其父母也不知道他的真正行蹤。這些都值得我軍官兵學習。
王雷(學員七隊學員,總參謀部某部參謀):現代戰爭需要一支職業的軍人隊伍,這是通讀《艱難一日》後最強烈的感受。什麼是職業軍人?首先是要愛好這個職業,而不是指望這個職業養家餬口。其次是接受良好訓練並達到標準。
今天的士兵已經不是一支步槍在手,跟在班長後面衝鋒就行的。只有經過嚴格訓練並且在殘酷考核中勝出的人,才可能在戰爭中不被敵人所淘汰。
第三是必須有聞戰則喜的風氣。軍隊就應當是好鬥的,這與愛好和平並不衝突。我軍在戰爭年代,每個指揮員都喜愛打仗嗷嗷叫的部隊,這是戰爭選擇的結果。
已是輕裝上陣時
李緒成(學員七隊政委):目前,我們軍隊的轉型正處在關鍵當口,向哪裡突破?一如本書導讀所講:我軍的突破口,既不是裝備上,也不是理論上,也不在體制上,而是在心裡。只有鳳凰涅盤,才能浴火重生!
昨天的戰爭已不能重複。擊斃本拉登的作戰樣式已成明日黃花,但這卻深刻地啟迪我們:要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新型軍事指揮人才,思想上必須解放、解放、再解放;理論上必須創新、創新、再創新!
王雷:我的體會是,我軍到了「該是輕裝上陣的時刻了」!從歷史上看,人民軍隊擔負了大量除作戰之外的諸多職能,特別是戰爭年代更為突出,才有紅軍是戰鬥隊、工作隊、宣傳隊之說。
但必須看到的是,軍隊的主要職能依然是作戰,承擔諸多職能只是受當時條件限制。今天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精兵對抗,因此一支軍隊所有的精力、財力和物力都應放在提高戰鬥力上,不應該偏離這一目標,所有的機構設置、制度設定、政策制定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一目標。
例如,通常人們總說軍隊是一所大學校大熔爐,徵兵入伍後,新戰士的願望大多是學門技術,增長見識等等。部隊也曾積極開展兩用人才培養,鼓勵和幫助官兵學習一兩門實用技術。
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軍隊的職能不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在有限的時間內,努力鍛煉戰鬥技能,培養對黨對軍隊的忠誠和頑強的戰鬥意志,才是軍隊的主要工作。
從《艱難一日》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軍在訓練中就是圍繞如何戰鬥和怎樣更好地戰鬥展開的,退役後戰士的培訓、就業甚至心理創傷的撫平都是依托地方政府和相應的協會完成的,軍隊只是協調。所以,我認為減少不必要甚至是不重要的任務和工作,為軍隊減負或許是未來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張躍東:《艱難一日》這本書再次警示我們,必須重視研究體系作戰。美軍近年來一仗一個打法,看似從沒有重複,其實一直在重複著大體系吞併小體系後的體系控制戰,只不過其表象和形式在不斷翻新。
當信息時代的大體系對工業時代的小體系作戰時,信息對大體系單向透明,行動對大體系單向自由,從而使「偵、控、打、評」在大體系內形成了完整的閉環,在這種體系對抗不對等條件懸殊的情況下,小體系已經失去了自主決策控制的能力,已經成為從屬於大作戰體系的一部分,由大體系單方面控制著體系作戰的進程和發展。
「體系吞併」使得大體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上演一出又一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劇目。因此,被美作戰體系吞併之際,就是美大膽出手之時,我們只有加快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擁有不為對手感知的殺手鑭和不為對手所控的信息物質能量流,形成體系對抗能力,才能在未來戰場上「打得贏」。
魏寶峰:我認為當前我軍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一是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我軍戰鬥力快速增長提供體制機制保證。美軍是在不斷變革中,根據軍事裝備與技術的發展,調整戰略戰術,形成與對手、戰場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裝備,打贏了每一場戰爭。我軍當前的編制體制也應從信息化戰爭的特點要求出發,大力調整改革,確保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要求。
二是瞄準世界軍事前沿,大力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發展。信息化戰爭中,偵察預警、防空反導、航空航天、電子對抗、網絡作戰、特種作戰等新型作戰力量將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必須在規劃計劃中,把新型作戰力量作為優先發展對像;在體制編製調整中,把提高新型作戰力量的員額比重作為重點突出出來;在資源的投向上,把新型作戰力量的發展作為重點;在人才培養上,把高技術人才培養作為重點,努力發揮新型作戰力量的突出優勢,促進新型作戰力量與傳統作戰力量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我軍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水平。
三是以基地化訓練為重點,全面提升實戰化訓練水平。美軍訓練的突出特點就是戰時怎麼用兵,平時就怎麼練兵;將來準備與誰打仗,就以誰為假想敵提出針對性作戰理論並聯合盟友進行演練,實戰化程度非常高,有效保持了較高的戰備水平和較強的實戰能力。
當前我軍訓練應注重以基地化訓練牽引實戰化訓練的建設發展,把思想觀念轉到訓練即實戰的認識上來,形成以實戰化標準檢驗訓練的體制機制,切實提升我軍戰鬥力水平。
仗會怎樣打?
儲衛星:「海王星之矛」是一次廟算詭秘、精簡神速的特種突擊行動,做到了軍事意圖、信息、裝備和行動的成功鏈接。正如作者在書中帶著強烈自豪感甚至是不無炫耀地講述一樣:美軍在實際上做到了在幾小時之內到達世界上任何需要到達的地方。
這次行動雖然前後跨越十年,但最後的行動實施從作戰號令下達、部隊部署投送、執行戰鬥任務、達成作戰目標只用了兩個小時。該行動闡釋了一種高效的執行能力——
這種能力將理論分解到計劃、將計劃轉化為方案、將方案佈置到演練、將演練落實到實際行動。這是一種把現代信息、裝備和人力高度融合,並高效網絡化、模塊化、一體化的具體行動能力。正是這種能力加緊催生著地球上的全新戰爭。
何以理解美軍這種能力?粗略來看,其理論基礎來自國家基於全球化個性化的思想革新和軍事研究,物質基礎來自美軍全球化全天候的信息偵察、高智能的武器裝備、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與情報搜集、橫向連通縱橫一體的編制體制,技術基礎來自基於信息化、市場化、利益化的軍火公司的大膽求索勇於創新。
吳勝華:其實,該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軍未來作戰的一種可能趨勢,那就是特種作戰或將成為達成其戰略目的的上佳選擇。美國軍事戰略有個新提法,就是把作戰對像區分為國家和非國家組織。拉登作為恐怖組織的頭目,擊斃他就是斬殺非國家組織的首腦,意味著美反恐戰爭取得標誌性的勝利。美軍動用海豹突擊隊這支特種作戰力量,越境成功實施獵殺行動,令世人為之震驚。
參與行動的區區24人,取得了一支大規模軍團作戰的類似戰果,從而為總統選舉增添了籌碼,為從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中脫身找到了借口,這就是戰略上的選擇和考慮。在高新技術武器裝備打擊毀傷能力不斷提高的今天,人類社會越來越難以承受戰爭帶來的毀滅性災難,為了達成戰略目的,動用特種作戰力量,把戰爭控制在有限範圍內,將會成為戰略決策者的常用選項。
看美軍戰鬥力咋生成
李海峰:正如其他同志所言,《艱難一日》一書雖然主要聚焦於「海王星之矛」行動,但客觀上也反映了美軍戰鬥力的生成模式。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第一,優勝劣汰機制是部隊戰鬥力不斷提高的有效手段。作者在「綠色小隊」訓練營中受訓時,被要求評選出自己認為的前五名和後五名。我覺得這對我們啟示最大的就是,我們歷來講究的傳統處世哲學、中庸之道,在部隊訓練作戰中,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們的骨子裡,不當出頭鳥的觀念根深蒂固,換個角度,我們是不是應該認識到,有些鳥,生下來就不是為了躲槍子的。
第二,實用主義原則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證。作者在順利成為海豹突擊隊一員後,在到新的小隊報到時發現,老兵們大多留著長髮,鬍子拉碴,身上甚至文滿了各種文身。作者描述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群烏合之眾,但骨子裡都是職業軍人的典範,他們講究實用,絕不浪費時間在迎新晚會之類的小事上。當然每支軍隊都有自己的一些傳統和文化,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我們不需要在一些表象上學習他們,要練成這樣的手,而不是長成這樣的手。
第三,部隊頻繁換防是戰鬥力迅速提高的可行辦法。作者在服役期間,在書中明確提到的換防就有6次,加上臨時性任務,次數更多。這和美軍的作戰任務多有關,但無疑能夠使官兵快速獲得各種實戰經驗,迅速提高實戰能力。另外,他們勇於負責的精神,責任意識,主動意識,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淡泊的榮辱得失觀,都值得我們學習。
張躍東(學員七隊學員,總參謀部某部參謀):讀完全書之後,我便陷入了久久的沉思。這不僅是該書作者的艱難一日,而是美國整個作戰體系運轉的艱難一日,是美軍新軍事變革的艱難一日。之所以難,是難在複雜的體系作戰、難在達成戰略性重要目標、難在全方位多環節精確協同。之所以稱之為「一日」,體現地是信息化作戰空間的放大和作戰時間尺度的縮短,「一日」行動達成十年反恐作戰的效果。美軍戰鬥力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構建了多維一體的情報系統。這是此次作戰行動的前提,首先從俘虜和特工等偵察手段得到了拉登活動線索,又從衛星、無人機、無線電監聽等多維立體偵察手段中,驗證了線索,摸清了拉登住所及周邊情況,實現了多元信息融合,建立了單向透明的作戰空間,為科學決策和精準行動奠定了基礎。
二是擁有扁平高效的指控體制。從總統到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前指到一線士兵,美軍指揮的扁平化程度和指揮跨度非常之高,並且最後實施過程中,實現了總統直接掌控現場態勢和實時指揮,在這種指揮體制的支撐下,其決策效率和指揮效率非常之高。
三是能實施靈活精準的打擊行動。美軍有空中、海上精確制導彈藥摧毀、特種部隊抓捕等38種行動方案可供靈活選擇,而最終選擇了精確度要求最高的特種作戰方案,在不驚動第三國軍警部隊的情況下,由一名海軍陸戰隊員的一發子彈擊斃拉登,並將其屍體和相關物品完整地帶回處置,這對行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提出了非常精準的要求,體現了美軍的自信。
在眾多精準的串聯環節支撐下,美軍最終將信息優勢轉化成決策優勢和行動優勢,實現了信息對物質能量運動的精確控制,高效完成了作戰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