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半月談內部版2013年第1期報道,黨的十八大對於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伊始,便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加快改革、攻堅克難的動員令: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綜觀當下的熱門改革話題,無一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無一不是難啃的「硬骨頭」。在我國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政府改革:「作風新政」之後期待深層變革
多同群眾座談,多同幹部談心,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出台的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獲得好評如潮。人們有理由期待,在黨風政風逐步轉變的同時,能夠迎來政府改革的新氣象。
政府改革的關鍵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十八大報告中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做出了明確部署。「這意味著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政府應更加明確自己的位置,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等專家表示,為實現這一目標,對內需要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對外應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對政府權力的制約,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在簡政放權問題上,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行動。10年來國務院共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達2497項,占原有總數的69.3%。國務院明確要求,要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
在一系列政府改革舉措中,「大部制」備受關注。廣東省已經提出,要認真總結深圳、順德等地試點經驗,2013年在全省推廣。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十八大釋放的積極信號表明,大部制改革即將從中央到地方緊鑼密鼓地展開。
專家表示,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政府改革重點內容在2013年都將有序展開,服務型政府建設也必將呈現新的局面。
資源價格改革:以價格槓桿助力轉型升級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價格槓桿。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當前我國煤電等一系列資源產品、不動產價格仍然沒有理順,對國民經濟發展形成負面影響,導致不能有效形成節電、節能、低碳發展的內在機制。
居民階梯電價全面試點、成品油價格頻繁調整、天然氣價格漲勢漸現,階梯水價進一步推行……實際上,2012年,我國資源價格改革步伐一直沒有停止。
目前來看,儘管改革已經「破冰」,但任務仍然艱巨,還需要實施通盤設計的系統性配套改革。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說,階梯電價實施後,電價改革的其他領域也須加快推進。比如不同能源發電之間的比價關係,如何使新能源發電更具有競爭性,煤電聯動如何推進才不傷及民生,輸配電價格如何形成等,都有待改革深化。
「資源稅改革有望成為基礎品價格改革和電力體制改革攻堅克難重要的切入點。」在賈康看來,將依法、透明的價格稅收因子加入基礎品價格形成機制,有助於更長期地從經濟利益上激勵所有市場主體節能降耗和轉型升級。
當然,資源價格改革不只是簡單的「漲價」。專家表示,改革必須建立在公開的成本監審基礎上,切實加強監管,完善績效管理,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對貧困群體的補貼機制。
黨內基層民主:擴大透明度才能提高戰鬥力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十八大報告將黨內民主提到了新的高度,提出要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活力。而黨的基層組織作為戰鬥堡壘,能否保障廣大黨員的主體地位,能否落實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直接決定著基層組織有沒有凝聚力、戰鬥力。
實行基層黨務公開是黨內基層民主的一個基本體現。目前,全國基層黨組織黨務公開平均覆蓋率達98%以上。天津、內蒙古、江蘇等地基層黨組織充分運用互聯網、局域網、電子顯示屏、遠程教育站點、手機短信平台等現代信息手段,使黨務公開更加簡便、快捷、高效。
近年來,各地在部分基層黨組織中開展了公開推薦、直接選舉領導班子成員試點工作,廣大黨員通過手中的選票實現了自己的話語權。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等專家認為,要確保黨內基層民主落到實處,必須不斷拓寬黨內基層民主監督渠道,加大監督力度,用制度保障基層組織隨時接受黨員群眾監督。
生態文明考核體系改革:開啟綠色發展新引擎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已經從口號變成行動。近期,環保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並獲國務院批復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6%。國家發改委也已起草《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表示,這些措施目標更加明確,標準進一步細化,將多管齊下推動中國環境治理工作的升級。由目前的屬地治理真正轉變為區域聯防聯治,是環境質量改善的必由之路。
與此同時,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也帶來官員考核體系的新變化。十八大首次提出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昕認為,把生態指標與官員陞遷聯繫起來,切中了要害。
許多地方已經走在了前面。煤炭大省山西近年關停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和各類小煤礦,不惜為此犧牲1000多億元GDP,努力實現從「傻大黑粗」到碧水藍天的轉變。這一切得益於對官員的「綠色GDP」考核。山東省2011年底決定建設「生態山東」,將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與環保責任掛鉤,在職務晉陞等方面實行環保「一票否決」。
環保學者楊斌指出,考核政策能否在執行中落到實處很關鍵。首先,生態指標考核要由中立的第三方來評價;其次,應根據各地的生態環境狀況制訂差異化的指標,對於生態較脆弱的西部地區標準要更嚴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