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聯合早報報道:中共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提出「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後引起熱議,也激起了中國民眾對國家發展前景的熱望,期盼「中國夢」早日成真。人們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改革」,「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時流所至,筆者也不免為此潛思默察,透視李克強「改革紅利論」的提出背景和深層考慮。
依筆者觀察,「改革紅利論」看似是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因「人口紅利」所引發,但絕非一時起興之論。證諸李克強的一貫言行,此論應是他經過縝密思考、通觀全局之後,提出的重大施政方略。在新的時空背景下,李克強高揚改革大旗,依筆者推斷,至少基於三重考慮:
一、「改革紅利論」是系統回顧總結中國近30年歷史進程的必然結論。李克強已過知天命之年,他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30年的風雨征程瞭然於心。回顧過去的發展歷程,包括李克強在內的有識之士不難得出結論,導致今日中國興盛局面的各種因素之中,其主因應是改革開放。改革是發展的最大「推手」。鄧小平何以能扭轉乾坤?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群人。由於改革開放,揚棄了舊體制、舊機制,中國社會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過去不能創造應有財富的資源、人口、土地等要素,在新體制、機制下,成為財富湧流的源泉。改革是中國新時期發展進步的原初動力。踏著改革開放這一時代主旋律,李克強這一代從當年「處江湖之遠」,到今日「居廟堂之高」,他們自身的命運與改革緊緊聯繫在一起。時當世代交替,回望來時路,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奮鬥目標,他們從改革尋求出路和突破,可謂是勢所必至。
二、「改革紅利論」也是立足當今中國現實、著眼未來發展深思後的結論。經過30餘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面臨新的起點。之前中國曾經擁有的某些優勢,有的已不復存在,有些優勢不再明顯。過分依賴生產要素支撐的發展模式,已經開始產生負面後果,舊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了。中國民眾已經有了新訴求、新期待。國際生態、環保壓力日益增加。全球金融危機後,曾經巨大的外需在日漸萎縮,外向經濟的黃金時代勢難重現。國際經濟未來走勢不明朗,不確定因素在增加。
中國要維繫發展勢頭,分步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唯一的出路是靠制度紅利、創新紅利。要素紅利釋放出的能量日漸衰減,不再佔據主要位置。今天的中國發展比30年前更依賴創新驅動。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尚未完成。法制的完善,公平市場環境的構建,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釐清,價格機制、分配機制的優化,城鎮化的規範(去除要地不要人的偽城鎮化),只能依靠制度創新。「改革紅利論」正是看到了層層疊疊的問題癥結所在:當下的中國真正的增長應該靠制度創新,靠改革開路,用新的經濟制度、機制取代舊制度、舊機制。
三、「改革紅利論」也是體察民情民心,回應中國民眾重大關切做出的重要判斷。改革在任何時候都要依靠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迸發,人心思變,順勢更新。中國社會進入矛盾突顯期後,人心怨懟,各種抱怨、不滿集聚成戾氣。人們期待新政策、新制度、新機制,呼喚深化改革,期盼在堅持市場經濟目標模式的前提下,進行綜合系統系列改革,從而理順政府市場關係,破除壟斷,優化分配機制。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化解矛盾,消除積怨;只有銳意改革,才能回應民眾新期待,集聚社會正能量。真正的紅利只能是改革。
筆者觀察,「改革紅利論」以及李克強所提出此說,正如曾在其母校北京大學長期執教的馮友蘭先生所言:「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是古而又新的國家。舊邦新命,是現代中國的特點。中國的改革者唯有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優異的施政業績來贏得民眾的付託,從而實現長治久安,完成中興大業。從終極意義上講,也恰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所言,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未有盡期,「改革紅利論」自然將持續發揮其作用和影響。
作者是北京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