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本報記者 程相逢 劉蕊 實習生 魏上婉 蘭考11日電】本報記者從1月4日蘭考火災發生當天便趕往現場,並進行了連續七天的報道。這次報道並不是最艱難的,但卻是最寒心的。因為在這七天裡,我們能接觸到的只有袁厲害、她的家人、她的鄰居......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他們操著典型的蘭考口音,說著自己想說的話,做著自己該做的事。相反地,我們接觸不到一個真實的「政府官員」,在我們的採訪中,政府多數時間存在於各種會議中,他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規則」的膜拜,唯獨在他們眼中看不到對生命的敬畏。
在此,我們不想指責,不想爭論,只是想說:逝者已逝,請善待生者。
1月10日是蘭考火災7名棄嬰喪生的第七天。據說,「頭七」這天,死者的魂魄會回家。按照當地風俗,家人應該給死者燒紙,並且要給死者魂魄準備一頓飯。
只是袁厲害和他的家人沒有辦法為她死去的養子做這些事情。據袁厲害的女婿郭海洋說,死去的孩子都還在醫院太平間沒有火化、沒有安葬。「要把孩子安葬好才會有儀式。」
袁家人的無奈與無助
從火災第一天開始,對於袁厲害家人的採訪沒有任何難度。4日下午,記者趕到事發地時,並不知道袁厲害的家在哪,只知道在蘭考縣人民醫院附近。隨便問了一個醫院門口鐵皮屋經營雜貨生意的大媽,沒想到她竟然是袁厲害的嫂子牛女士。她原本早上去河北給婆婆奔喪,一聽說袁厲害的孤兒院起火了,一家人便立刻趕了回來。
由於事發時她不在現場,她只是簡單跟記者說了一下袁厲害和孩子們的情況,然後便指著後面一個簡易帳篷說:「袁厲害的妹妹紅英在那裡,具體情況可以問問她。」
袁紅英正在洗碗,她的女兒女婿則在包餃子。袁紅英並不問記者是誰,記者問什麼,她便答什麼,不清楚的地方還讓女婿說。但她一直念叨,咋會出這種事情呢,誰能想到呢?採訪過程中,她一直問記者冷不冷,還把外面的煤球爐搬進來讓記者烤火。
她和袁厲害一樣,都有顆善良熱情的心,看不得別人受委屈。只是當記者提出要去袁厲害家看看時,她露出了難色,「都被封住了,我到現在也沒進去看過呢。」
火災現場被封了,但是一個巷子之隔的袁厲害的家卻擠滿了記者。袁厲害的女兒杜鵑穿著睡衣,當時記者並不知道她已經有了五個月的身孕。面對記者們的提問,她一遍遍地回答。火災剛發生,她還有些驚魂未定,表情很木然。只是到了晚上,一天沒有吃飯的她臉色明顯蒼白很多,讓他們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媽媽被警方帶走不能回來了。她們一遍遍撥打媽媽的手機,都是無法接通。其中一位鄰居建議記者:你們打聽打聽,看把厲害抓哪了?怎麼能不讓回來呢?哪怕讓我們給她去送件衣服也可以啊。
政府部門迴避問題
火災發生後,政府部門尤其是蘭考縣政府以及民政局很少正視此問題,要麼迴避採訪,要麼將責任推給袁厲害。稱自己沒有辦法。要麼給記者發新聞通稿,不回答具體問題。
本報記者對於政府部門的採訪破費周折。4日下午,記者要求採訪蘭考縣民政局官員。蘭考縣宣傳部官員讓記者直接去蘭考縣民政局,稱局長將在那裡接受採訪。來到民政局之後,民政局辦公室人員便讓記者來到一個冰冷的會議室等待,這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記者多次詢問,局長什麼時候到。得到的回復都是:局長正在開會,開完會馬上過來。等到將近六點時,記者問:局長到底還來不來?該辦公室人員稱,我已經給他打過電話了,他開會呢,我總不能過去叫他吧。
最後實在等不來記者只好放棄。而1月8日記者採訪開封福利院則險些被打。記者致電開封市宣傳部希望採訪開封福利院,但該宣傳部負責人稱,開封福利院的採訪不歸他們管,歸蘭考管。記者問:「開封福利院屬於開封市,怎麼歸蘭考縣管」。他並沒有回答。
記者直接驅車來到開封福利院,只見大門緊閉,不容許任何陌生人進入。自稱是開封福利院「工作人員」的一名男子態度蠻橫地告訴記者,福利院領導都已經下班了,他們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接受記者的採訪。面對記者的採訪請求,他態度強硬地說,領導發話我才給你們開門!他們還強力阻止記者拍照,叫嚷道:「你們憑什麼拍照!」說著便想要奪記者的相機。
如此蠻橫的態度,讓記者擔心:他們會對孩子好嗎?
此時想要見袁厲害更是「沒門」。河南當地媒體都已經按照上頭指示停止該新聞的報道了。當地一位採訪過袁厲害的記者稱:「對此我們也很無奈。」9日,記者前去蘭考縣人民醫院採訪時,只被允許見了袁厲害的主治醫生。主治醫生態度很堅決,說:「就是縣委書記來了也不讓進。」到了10日,記者自稱是大學生想來看看袁厲害才被允許進入十多分鐘。
記者手記:請領導走出「新聞通稿」 站到現場
之所以說此次採訪讓記者寒心,是因為自始至終沒有一個政府官員表現出對孩子生命消逝的悲痛,沒有人為孩子的死亡而傷心,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孩子,安息吧。」
每個人都在忙著問責、開會調研、寫新聞通稿歌功頌德「領導很重視」。在事發現場,記者沒有見到過蘭考縣委書記、縣長的身影,也沒有見到過開封市委書記、市長的身影,記者只是在新聞通稿中看到:市縣領導「高度重視」、「重要批示」、「親赴現場」、「親臨一線」。
到孩子安葬的那一天,希望市縣領導能夠「親赴現場」,給孩子獻上一朵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