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評:你真的以為釣魚島無戰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1-1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評社1月16日報道,近日,釣魚島局勢再度吃緊。中國方面繼前一段時間派遣海監船進入釣魚島海域後,又派遣戰鬥機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試圖建立海空一體的常態化機制,來增強對釣魚島的實際掌控。

日本方面則直接派遣戰鬥機對中國軍機進行攔截,所幸雙方並未發生武裝衝突。另一方面,日本陸上自衛隊王牌部隊——第一空挺團於1月13日舉行了以收復「被敵佔領的離岸島嶼」為內容的空降訓練演習,這也是自去年9月中日釣魚島局勢升溫以來日本首次以奪島為主題舉行空降演習。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演習意指中國,演習內容可能是釣魚島作戰預案,釣魚島局勢越來越向失控的方向發展。

對於釣魚島的緊張局勢,中國國內有學者認為釣魚島不會爆發戰爭危機。然而,筆者並不認同這一觀點。從中國方面來看,中國目前在釣魚島的維權行動已從非軍事推進到軍事行動,最為顯著的表現就是中國近日派遣戰機進入釣魚島上空,雖然中國戰機並未進入釣魚島上空,但中國顯然不會放棄這一努力。

一方面,中國新領導層剛上台,需要通過在釣魚島的強硬態度來凝聚民心,贏取民意;另一方面,中國在釣魚島沒有退路。如果中國因為日本派遣軍機攔截解放軍戰機,就不再派遣軍機進入釣魚島,那麼中國之前的所有維權努力都將白費,而且日本也並不會因為中國的妥協就讓步。此外,中國政府如果在釣魚島爭端中妥協,將面臨嚴峻的國內壓力,尤其是在目前國內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因此,總體來說,中國絕不會放棄海空一體的釣魚島維權之路,也不會因為日本的強硬就妥協。

從日本方面來看,安倍晉三上台後,不僅不緩和釣魚島爭端,反而更加強硬,表示釣魚島爭端沒有談判餘地。同時,安倍還積極拉美國介入釣魚島爭端,在中國周邊國家搞經濟外交,試圖組建遏制中國的包圍圈。從日本的這些舉動來看,日本是鐵了心要與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上死磕到底。因此,在中國派出戰機進入釣魚島上空時,日本不僅發出射擊警告的戰爭信號,還於近日舉行奪島演習,這些都顯示出日本在釣魚島爭端中的不妥協立場。因此,隨著中國海空一體維權行動的逐漸推進,日本也必將採取更為激進的方式來與中國對抗。

在此背景下,中日在釣魚島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將大為上升。問題在於,如果兩國戰機在釣魚島上空出現相互攻擊的行為,不管是哪一方先進行攻擊,中日兩國政府是會採取危機管控措施將衝突淡化,避免發生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還是採取惡化事態的措施,決意一戰?

筆者認為,到底是淡化衝突還是決意一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態度。首先,僅日本自身是很難與中國對抗的。這個不僅指軍事方面,經濟方面也是如此。今日中國已不是百年前的「東亞病夫」,中國今日的常規軍事力量雖仍有限,但對付日本還是有把握的,另外中國還有致命的殺手鑭。此外,由於現代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性很大,因此,經濟實力的強大與否對戰爭勝負的影響非常大。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完全有能力支撐一場戰爭。

其次,美國的態度是根據釣魚島局勢的發展不斷變化的。在中國攻勢不減,日本國內忙於大選的背景下,美國明確將釣魚島作為《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像寫入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修正案,並不是為日本壯膽,而是逼迫中國妥協。但中國並沒有退讓,反而繼續採取強硬措施,這也使得美國更加認識到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中的強硬立場。

因此,在安倍晉三在上台後表示要訪問美國時,美國以奧巴馬總統沒有時間為由婉拒了日本的訪問請求。這顯示出美國不希望再為日本打氣,害怕日本在獲取美國的支持後,採取過激行動,導致釣魚島局勢失控,逼迫美國捲入釣魚島衝突。

總體看來,中日在釣魚島並非無戰事,小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大。衝突過後,中日將很有可能淡化衝突,不使衝突擴大化。然而,讓筆者最為擔憂的是,日本會不會鋌而走險,主動挑起戰爭,逼迫美國捲入。如果這種情況出現,衝突就絕非中日所能左右,而是中美之間的對抗,這才是最讓人擔心的。

保衛釣魚島
      責任編輯:張斐
安倍首次明確否認擱置釣魚島爭議      [2013-02-01]
台將:除李登輝 沒人說不要釣島      [2013-01-31]
台保釣人士:多虧大陸船才解圍      [2013-01-31]
俄媒:中國命令解放軍準備開戰      [2013-01-31]
港媒:山口訪華 日外交顯兩面性      [2013-01-31]
台保釣人士告日本海保殺人未遂      [2013-01-31]
中國海監編隊今日續巡航釣魚島      [2013-01-30]
國台辦:保釣兩岸有責 數典忘祖必遭唾棄      [2013-01-30]
國台辦回應綠營釣魚島立場      [2013-01-30]
日海警將專設「釣魚島護衛隊」      [2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