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2月12日,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第二任期的首次國情咨文前幾小時,朝鮮進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試驗。
於是,在國情咨文中,奧巴馬強硬表示,美國將強化反導系統,應對朝鮮核試驗等「挑釁行為」帶來的威脅。他還說,「朝鮮只有履行國際義務,才能實現安全和繁榮」。
克林頓「胡蘿蔔加大棒」,小布什「強硬不成又對話」
對華盛頓來說,朝核危機似乎是一個無法根治的病根,會不定期地復發。
1991年,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正在研發核武器,於是提出要檢查朝鮮的核設施。朝鮮一邊「喊冤」,一邊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了朝鮮安全。
1993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執行特別檢查的決議惹怒了朝鮮,朝鮮隨即以國家安全為由,退出了1985年加入的《核不擴散條約》。美朝關係一時風聲鶴唳。
隨後,美國通過多個渠道向朝鮮傳遞信號:一旦談判破裂,克林頓政府已做好對朝軍事打擊的準備,同時和朝鮮展開馬拉松式談判。朝鮮雖擺足了姿態,但在「胡蘿蔔加大棒」的雙重壓力下,最終於1994年10月和美國簽訂了《核框架協議》。很快,朝鮮宣佈回歸《核不擴散條約》。第一次朝核危機轉危為安,美朝關係進入相對安穩的時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美國對朝政策強硬起來。2002年10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發現朝鮮正在秘密進行鈾濃縮。此時的小布什認為,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是個「綏靖主義」的錯誤。於是,在「不和邪惡國家談判,打敗他們」的外交理念下,11月14日,美國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作為回應,朝鮮拆除了聯合國在其核反應堆上的封條和監視儀器,驅逐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第二次朝核危機升溫,美朝關係劍拔弩張。
在2003年的國情咨文中,小布什批評朝鮮「政體具有壓迫性,人民生活在恐懼和飢餓中」。第二天,朝鮮反擊此言是「公開宣佈推翻朝鮮政府的野心」,並稱小布什為「無恥庸醫」。
2003年初,國際原子能機構決定制裁朝鮮,後者回應「制裁就意味著戰爭」。1月10日,朝鮮宣佈再次退出《核不擴散條約》。6月9日,朝鮮更是公開表示將要發展核威懾。結果,小布什一改往日的「硬氣」,表示願與朝鮮對話。
6輪六方會談:美朝依然「交惡」、「對罵」著
在此背景下,2003年8月,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似乎有了實現的可能。
在會談中,美朝的高層其實有機會對話,但雙方互不信任的死結並未打開。於是,六方會談成了美朝討價還價的舞台。
2004年8月,朝鮮攻擊小布什為「低能者」和「讓希特勒相形見絀的暴君」,以報復小布什將金正日稱為「暴君」。這次「對罵」距第3輪六方會談結束還不到1個月。
2005年2月10日,朝鮮放棄了從前「無意開發核武器」的許諾,宣佈自己為有核國家,稱發展核力量是為了自衛,因為美國「不惜代價地抹黑、孤立和扼殺朝鮮政權」。與此同時,朝鮮宣佈退出六方會談。
雖然後來幾經斡旋,朝鮮又回到了六方會談的談判桌前,但到2007年第6輪六方會談結束時為止,六方會談這個平台總體上並未阻止朝鮮「擁核」的野心。
當朝鮮核爆變為現實,奧巴馬從「柔和」走向「強硬」
2006年10月3日,朝鮮終於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
一周後,美國第一個對朝鮮進行經濟和金融制裁。根據「全球政策論壇(GPF)」網站的報道,當年的10月14日,聯合國也對朝鮮實施了武器禁運和經濟制裁。1個月後,朝鮮便低調地重返六方會談。
但不久後,2008年8月,朝鮮又宣佈,由於美國拒絕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作業,並「考慮採取按原狀重新恢復寧邊核設施」。10月,美國宣佈將朝鮮從「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朝鮮隨即宣佈,重啟去功能化進程。
2009年4月,朝鮮再次宣佈退出六方會談,朝中社宣佈朝鮮「將根據國際法行使自主的宇宙利用權利」。
2009年5月25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試驗。兩天後,朝鮮單方面宣佈退出《朝鮮戰爭停戰協議》,並宣佈進入戰爭狀態。
此時正是奧巴馬第一任期的前期,美國的對外政策總體上比較柔和,放出了大量與敵對國家改善關係的信號。但朝鮮的「不給面子」讓奧巴馬的「懷柔政策」受到了質疑,奧巴馬開始走向強硬。國防部長蓋茨5月30日警告朝鮮,「美國的政策沒變,目標是朝鮮半島無核化,不會接受朝鮮成為有核國家。」
2011年11月,金正恩成為朝鮮最高領導人,美國一度希望他放棄先軍政治,平心靜氣地搞改革。然而,在透露出改革信號的同時,金正恩並沒放慢核試驗的步伐。這讓美國十分惱火。
2012年2月,美朝在北京會談。朝鮮希望以暫停核試驗換取美國的糧食援助。美國重申,對朝並無敵意,已準備好改善雙邊關係。一位與會的美國官員稱,他們面對的談判代表仍是十幾年來面對的同樣代表。就連開會前的陳述,朝方都使用和之前一模一樣的版本。
3月,朝鮮宣佈放棄導彈試射、核試驗和濃縮鈾計劃。作為回報,美國向朝鮮提供了糧食援助。但不足1個月後,朝鮮就進行了衛星試射,雖未成功,憤怒的美國還是取消了糧食援助。
第三次朝鮮核爆的「美國效應」
「美敵對勢力」是朝鮮進行核試驗「永恆的理由」。
今年2月12日,朝中社公開宣佈「美國以無恥的敵意,侵犯我國和平發射衛星的權利,核試驗是為保護我國的安全和主權。」核爆後,朝鮮外交部稱,「如果美國繼續充滿敵意並使局勢複雜化,將不得不採取更有力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據路透社報道,奧巴馬稱朝鮮的核試驗為「嚴重挑釁行為」,「帶來的危險給國際社會充分理由採取迅速而可靠的行動。美國將採取必要措施保護本土和盟國」。
美國防長帕內塔在自己的卸任儀式上也不忘「敲打」朝鮮,將朝鮮和伊朗並稱「流氓國家」。
儘管朝鮮熱火朝天地忙活著核試驗和火箭試射,美國媒體的主流聲音仍是,朝鮮還不具有用核武器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自問自答說:「朝鮮核試驗令人擔憂,但這是否意味著朝鮮有能力將核武器投向洛杉磯?絕不是。他們把美國當成打擊目標的想法並不正確。」
但《華盛頓郵報》卻有所憂慮,嗅出了這次核試驗與以往的不同之處:「以前的核試驗是為了贏得朝鮮國內的支持並要求韓、美做出讓步,這一次,朝鮮是真的打算成為一個羽翼豐滿的核大國,彈頭和導彈可以襲擊到美國本土」。
到目前為止,美國尚未做出姿態鮮明的軍事部署。但據CNN報道,奧巴馬12日已表示:一旦韓國遭受攻擊,美國將對朝動用核武反擊。
惡性循環:越制裁,越冒險,越核爆
通過經濟制裁表明譴責的態度,已成美國和國際社會對付朝鮮的「標準作業程序」。
2月13日,白宮發言人紐蘭說,美國正考慮可改變朝鮮現狀的一系列選擇,但對朝鮮的制裁最終取決於聯合國的集體決議。
15日,《赫芬頓郵報》稱,美國眾議院以412贊成2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決議,呼籲美國和其他國家一起,對朝鮮增加額外制裁。就在1天前,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也同意對朝鮮實施更加嚴厲的國際制裁。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要求奧巴馬政府「改變失敗的對朝政策」,實施「最嚴厲的制裁」。「不然,朝鮮對美國和區域的威脅會繼續增長」。
雖然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承認,華盛頓及其盟友打算對朝鮮「增加已有制裁的力度」。但經過多年的積累,朝鮮已是受到制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可增加的制裁項目所剩無幾,制裁的威懾性早就大打折扣。
歷史證明,朝鮮為了打破封鎖和制裁,往往會鋌而走險。事情鬧得越大,朝鮮在談判中的籌碼就越沉。因此,國際社會和朝鮮的互動經常陷入「越制裁,越冒險」的惡性循環。
因此,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邁克爾·奧漢隆認為,對朝鮮實施短暫性的制裁,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2月12日,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第二任期的首次國情咨文前幾小時,朝鮮進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試驗。
於是,在國情咨文中,奧巴馬強硬表示,美國將強化反導系統,應對朝鮮核試驗等「挑釁行為」帶來的威脅。他還說,「朝鮮只有履行國際義務,才能實現安全和繁榮」。
克林頓「胡蘿蔔加大棒」,小布什「強硬不成又對話」
對華盛頓來說,朝核危機似乎是一個無法根治的病根,會不定期地復發。
1991年,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正在研發核武器,於是提出要檢查朝鮮的核設施。朝鮮一邊「喊冤」,一邊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了朝鮮安全。
1993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執行特別檢查的決議惹怒了朝鮮,朝鮮隨即以國家安全為由,退出了1985年加入的《核不擴散條約》。美朝關係一時風聲鶴唳。
隨後,美國通過多個渠道向朝鮮傳遞信號:一旦談判破裂,克林頓政府已做好對朝軍事打擊的準備,同時和朝鮮展開馬拉松式談判。朝鮮雖擺足了姿態,但在「胡蘿蔔加大棒」的雙重壓力下,最終於1994年10月和美國簽訂了《核框架協議》。很快,朝鮮宣佈回歸《核不擴散條約》。第一次朝核危機轉危為安,美朝關係進入相對安穩的時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美國對朝政策強硬起來。2002年10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發現朝鮮正在秘密進行鈾濃縮。此時的小布什認為,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是個「綏靖主義」的錯誤。於是,在「不和邪惡國家談判,打敗他們」的外交理念下,11月14日,美國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作為回應,朝鮮拆除了聯合國在其核反應堆上的封條和監視儀器,驅逐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第二次朝核危機升溫,美朝關係劍拔弩張。
在2003年的國情咨文中,小布什批評朝鮮「政體具有壓迫性,人民生活在恐懼和飢餓中」。第二天,朝鮮反擊此言是「公開宣佈推翻朝鮮政府的野心」,並稱小布什為「無恥庸醫」。
2003年初,國際原子能機構決定制裁朝鮮,後者回應「制裁就意味著戰爭」。1月10日,朝鮮宣佈再次退出《核不擴散條約》。6月9日,朝鮮更是公開表示將要發展核威懾。結果,小布什一改往日的「硬氣」,表示願與朝鮮對話。
6輪六方會談:美朝依然「交惡」、「對罵」著
在此背景下,2003年8月,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似乎有了實現的可能。
在會談中,美朝的高層其實有機會對話,但雙方互不信任的死結並未打開。於是,六方會談成了美朝討價還價的舞台。
2004年8月,朝鮮攻擊小布什為「低能者」和「讓希特勒相形見絀的暴君」,以報復小布什將金正日稱為「暴君」。這次「對罵」距第3輪六方會談結束還不到1個月。
2005年2月10日,朝鮮放棄了從前「無意開發核武器」的許諾,宣佈自己為有核國家,稱發展核力量是為了自衛,因為美國「不惜代價地抹黑、孤立和扼殺朝鮮政權」。與此同時,朝鮮宣佈退出六方會談。
雖然後來幾經斡旋,朝鮮又回到了六方會談的談判桌前,但到2007年第6輪六方會談結束時為止,六方會談這個平台總體上並未阻止朝鮮「擁核」的野心。
當朝鮮核爆變為現實,奧巴馬從「柔和」走向「強硬」
2006年10月3日,朝鮮終於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
一周後,美國第一個對朝鮮進行經濟和金融制裁。根據「全球政策論壇(GPF)」網站的報道,當年的10月14日,聯合國也對朝鮮實施了武器禁運和經濟制裁。1個月後,朝鮮便低調地重返六方會談。
但不久後,2008年8月,朝鮮又宣佈,由於美國拒絕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作業,並「考慮採取按原狀重新恢復寧邊核設施」。10月,美國宣佈將朝鮮從「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朝鮮隨即宣佈,重啟去功能化進程。
2009年4月,朝鮮再次宣佈退出六方會談,朝中社宣佈朝鮮「將根據國際法行使自主的宇宙利用權利」。
2009年5月25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試驗。兩天後,朝鮮單方面宣佈退出《朝鮮戰爭停戰協議》,並宣佈進入戰爭狀態。
此時正是奧巴馬第一任期的前期,美國的對外政策總體上比較柔和,放出了大量與敵對國家改善關係的信號。但朝鮮的「不給面子」讓奧巴馬的「懷柔政策」受到了質疑,奧巴馬開始走向強硬。國防部長蓋茨5月30日警告朝鮮,「美國的政策沒變,目標是朝鮮半島無核化,不會接受朝鮮成為有核國家。」
2011年11月,金正恩成為朝鮮最高領導人,美國一度希望他放棄先軍政治,平心靜氣地搞改革。然而,在透露出改革信號的同時,金正恩並沒放慢核試驗的步伐。這讓美國十分惱火。
2012年2月,美朝在北京會談。朝鮮希望以暫停核試驗換取美國的糧食援助。美國重申,對朝並無敵意,已準備好改善雙邊關係。一位與會的美國官員稱,他們面對的談判代表仍是十幾年來面對的同樣代表。就連開會前的陳述,朝方都使用和之前一模一樣的版本。
3月,朝鮮宣佈放棄導彈試射、核試驗和濃縮鈾計劃。作為回報,美國向朝鮮提供了糧食援助。但不足1個月後,朝鮮就進行了衛星試射,雖未成功,憤怒的美國還是取消了糧食援助。
第三次朝鮮核爆的「美國效應」
「美敵對勢力」是朝鮮進行核試驗「永恆的理由」。
今年2月12日,朝中社公開宣佈「美國以無恥的敵意,侵犯我國和平發射衛星的權利,核試驗是為保護我國的安全和主權。」核爆後,朝鮮外交部稱,「如果美國繼續充滿敵意並使局勢複雜化,將不得不採取更有力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據路透社報道,奧巴馬稱朝鮮的核試驗為「嚴重挑釁行為」,「帶來的危險給國際社會充分理由採取迅速而可靠的行動。美國將採取必要措施保護本土和盟國」。
美國防長帕內塔在自己的卸任儀式上也不忘「敲打」朝鮮,將朝鮮和伊朗並稱「流氓國家」。
儘管朝鮮熱火朝天地忙活著核試驗和火箭試射,美國媒體的主流聲音仍是,朝鮮還不具有用核武器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自問自答說:「朝鮮核試驗令人擔憂,但這是否意味著朝鮮有能力將核武器投向洛杉磯?絕不是。他們把美國當成打擊目標的想法並不正確。」
但《華盛頓郵報》卻有所憂慮,嗅出了這次核試驗與以往的不同之處:「以前的核試驗是為了贏得朝鮮國內的支持並要求韓、美做出讓步,這一次,朝鮮是真的打算成為一個羽翼豐滿的核大國,彈頭和導彈可以襲擊到美國本土」。
到目前為止,美國尚未做出姿態鮮明的軍事部署。但據CNN報道,奧巴馬12日已表示:一旦韓國遭受攻擊,美國將對朝動用核武反擊。
惡性循環:越制裁,越冒險,越核爆
通過經濟制裁表明譴責的態度,已成美國和國際社會對付朝鮮的「標準作業程序」。
2月13日,白宮發言人紐蘭說,美國正考慮可改變朝鮮現狀的一系列選擇,但對朝鮮的制裁最終取決於聯合國的集體決議。
15日,《赫芬頓郵報》稱,美國眾議院以412贊成2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決議,呼籲美國和其他國家一起,對朝鮮增加額外制裁。就在1天前,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也同意對朝鮮實施更加嚴厲的國際制裁。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要求奧巴馬政府「改變失敗的對朝政策」,實施「最嚴厲的制裁」。「不然,朝鮮對美國和區域的威脅會繼續增長」。
雖然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承認,華盛頓及其盟友打算對朝鮮「增加已有制裁的力度」。但經過多年的積累,朝鮮已是受到制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可增加的制裁項目所剩無幾,制裁的威懾性早就大打折扣。
歷史證明,朝鮮為了打破封鎖和制裁,往往會鋌而走險。事情鬧得越大,朝鮮在談判中的籌碼就越沉。因此,國際社會和朝鮮的互動經常陷入「越制裁,越冒險」的惡性循環。
因此,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邁克爾·奧漢隆認為,對朝鮮實施短暫性的制裁,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