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美媒稱,在中國工業城市廣州的東北部,有一片居民區。初看上去,它和廣州的其它小區沒什麼不同,但這個小區有一座印度神廟,一個專售印度蔬果的商店和一家供應各種傳統印度小吃的飯店。
據參考消息援引美國CNBC電視台網站4月21日報道,這座公寓樓裡居住著許多印度商人,是一個規模逐漸擴大的社區。他們在中國廣東省的省會經商設廠,業務範圍從大宗採購到食品飲料無所不包。
雖然中印這兩大亞洲新興市場的經濟都充滿活力,但中國基礎設施優越,成立公司的流程便捷,製造業基地欣欣向榮,因而吸引著印度商戶「東天取經」。另外,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增長率也遠遠超過印度,在過去30年中平均年增長率為10%。
「七年前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就覺得中國的基礎設施真是太棒了。那時候美元對人民幣的比率是1比8;在中國居住、辦廠、享受生活都太便宜了。」西魯馬爾說。西魯馬爾就居住在這個印度社區。他2006年來到廣州後開辦了一個出口公司,將一些用於製造塑料製品的機械設備出口到西非。
比較起中印的招商環境時,西魯馬爾說:「在印度,開辦企業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繁文縟節太多,官僚作風太嚴重。」他補充道,印度的工廠常常無法按時發貨,而且很難保證質量。
西魯馬爾的公司根植在印度的金融首都孟買,他說儘管印度這個南亞大國過去20年來進行了自由化改革,但中國的機會更多。
「在中國,註冊成立外貿公司的程序再簡單不過了。中國人歡迎外國人和外資。中國的律師很多,幫助我們註冊,而費用只有區區2000美元。」
目前約有3000名印度商人在廣州居住,而10年前在廣州的印度商人只約有100人,迪帕克·賈殷說。他是一名獨立的商業咨詢師,也是廣州印度人協會的協調人。這個組織為生活在廣州的印度人舉辦一些文化和交流活動。
「印度商人和當地中國社區的融合目前還算順利。10年前,中國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沒有什麼經驗——他們需要貿易商。而印度商人在這些年間教給中國企業其中的操作規程」,包括如何準備出口商品所需的大量文件,賈殷說。
然而,賈殷指出,印度在廣州經商也並非沒有挑戰——不僅由於來自南美和西班牙等地的商人加劇了競爭,還因為工資上漲而帶來經營成本增加。2013年早些時候,當地政府宣佈廣東的最低工資將自5月份平均上調19%。
此外,外國商人面臨的另一大障礙是語言。「語言永遠是個挑戰,尤其是企業開始壯大的時候,需要監督員工,而員工以另一種語言工作。」34歲的阿什溫·達裡亞納尼說,他2007年來到廣州,開辦了一個為當地和非洲建築企業供應建材的公司。
在廣州外國商人通常的做法是僱用一個或幾個外語流利的大學畢業生從事翻譯工作。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達裡亞納尼和西魯馬爾都認為他們來到廣州的決定是富有成果的。
「遷到廣州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企業的發展超乎想像。」達裡亞納尼說。他的企業現在不僅供應和出口建材,還擴展到汽車和煙草製品等其它商品。
「總體來看,在華經商的回報很豐厚,而且充滿成就感,我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決定。」西魯馬爾說。
不僅是單槍匹馬的印度商人蜂擁來到中國尋找機會,中國也吸引了許多印度公司。
根據來自印度-中國工商會的數據,大約有500家印度企業已在中國投資,其中大多是過去十年內與當地公司興建合資企業。
中印雙邊貿易過去十年來也不斷增長。印度媒體報道說,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664.7億美元,預計在2015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
然而,同期只有100家中國企業在印度設廠。「在印度做生意很困難,而且,從政策角度看,過去六個月形勢似乎有好轉。但是印度的官僚作風積重難返,這對印度以及所有的跨國企業都是場噩夢。」馬裡蘭大學的教授阿尼爾·古普塔說。
由於去年的增長率大幅下降,印度最近加大了改革力度,開放了一些部門吸引外資。但是基礎設施條件惡劣、貸款利率較高等因素仍制約著該國的招商環境。
深知這點的西魯馬爾說他沒有回到印度的打算,並說希望退休後能在廣州安家落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