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不挖帝陵』應該說是文博界的鐵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在國家級文保單位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周邊進行考古發掘?」
據瞭望東方週刊報道,在南京市棲霞區棲霞街道新合村獅子沖,1400多年來有一對巨大的石獸默默鎮守著,東獸為雙角天祿,西獸為獨角麒麟。這一帶早在數十年前就被學術界認為是陳文帝陳蒨的帝陵——永寧陵所在,那對雄性氣息濃郁的神獸,則是帝陵神道的起點。
考古隊的到來打破了帝陵的寂靜。一個規劃中的南朝石刻博物館正在尋找合適的地點,而作為棲霞區11處南朝石刻中唯一一處帝陵所在,陳文帝的安寧就此消失。同時被打破的,還有文博界「不挖帝陵」的鐵律。
「墓主人極有可能是陳文帝」
陳文帝(公元522∼566年)是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高祖武皇帝陳霸先長兄陳道談的長子,是南朝陳的第二位皇帝,在位7年,年號天嘉。
提及這位皇帝,很多人還會聯想到在野史中陳蒨的另一個形象——同性戀皇帝。據說,他曾提出「男皇后」的概念,這位「男皇后」名叫韓子高。
今年1月底2月初,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與南京市文廣新局先後召開媒體見面會,分別透露2012年底在獅子沖考古發現的兩座南朝大墓為南朝帝陵,據初步分析,這位「帝」極有可能是陳文帝陳蒨;並宣佈,待考古工作全部結束後,南京將在此地建南朝石刻博物館和帝陵公園,預計2013年動工。
「神道石獸的歸屬,曾經有過宋文帝長寧陵、陳文帝永寧陵和昭明太子安陵等多種說法。經過進一步考證,此處是帝陵已是無疑義的,墓主人極有可能是陳文帝。」時任南京市文廣新局局長陳光亞對本刊記者說。
3月末,考古工作有了重大進展,有媒體報道,兩座大型南朝墓中不僅有很多精美石刻,「有趣的是,考古人員挖掘出了兩座古墓聯繫的『橋樑』,一段墓磚似乎是鋪砌在兩座古墓中間,看起來有『手牽手』的感覺。」於是,「墓主疑為陳文帝和『男皇后』」。
截至目前,兩座大墓仍未能找到任何和墓主身份有關的文物,比如墓誌,或有銘文的文物等。儘管如此,多數人都認可這是陳文帝的帝陵。
是否主動挖掘帝陵
公眾期待著考古專家能夠打開「牽手墓」,解決若干專業問題之時,順道解答一下「王的男人」韓子高是真實的還是杜撰的。而對於不少文史和考古領域的專業人士來說,這個帝陵的開挖似乎有些「蹊蹺」。
「建國初發掘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後,出於文物保護和尊重歷史的考慮,周恩來總理定下規矩:今後不許發掘帝陵。」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學鷹說,「所以,『不挖帝陵』應該說是文博界的鐵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在國家級文保單位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周邊進行考古發掘?」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姚遠博士質疑,從法律上說,此處即使不是陳文帝陵,也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寧陵石刻」的建設控制地帶。而且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帝陵本身就應當及時作為文物本體被劃入核心的保護範圍。《文物保護法》規定,考古調查、勘探中遇有重要發現的,應當及時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處理。「帝陵無疑是很重要的發現,是否及時上報了?」
本刊記者查閱江蘇省政府辦公廳1996年公佈的省內南朝石刻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條目下,北面的建控地帶為「北沿神道延伸約1公里處小山南麓」。本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前考古工地所在位置,正好位於國保單位永寧陵石刻——麒麟與天祿這兩座石獸的北向延長線上,正好位於小山南麓腳下,距離石刻僅300多米。
對此,南京市文廣新局宣傳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從未確認這兩座大墓就是陳文帝的帝陵,這在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的申請考古發掘執照的文本中也能看出,寫的是「獅子沖墓地」,而不是「永寧陵」。「這次考古應當說是一次積極的保護,我們正在做勘探並積極做保護規劃,未來建設遺址公園。」
但在許多專家看來,「從未確認」並不等於「從未懷疑」。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考古人員對石刻周邊進行了地毯式的勘探,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一共就發現了兩座南朝大墓,不僅位於神道延長線上,又距離石刻如此之近。「就算沒打開之前不能下定論,但最先聯想到的就應該是帝陵。」
「南朝石刻所屬的陵墓到底是什麼規格,學術界一般從石刻來判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考古專家說,「用麒麟的為帝陵,用辟邪的則為王侯墓。從考古專業上來說,國家文物局有明確規定,帝陵是決不允許主動挖掘的,嚴格意義上來說,疑似帝陵,尤其是在明知疑似的情況下,同樣是不能輕易挖的,何況也處於國保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
國務院1987年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提出:「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對不妨礙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出土文物保護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掘。」國務院1997年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2010年6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表示了對帝王陵墓發掘衝動的擔憂,重申國家文物局對於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的堅決否定態度,並強調考古界要去除浮躁,千萬不要為可能愈演愈烈的「帝王陵墓經濟學」推波助瀾。
「不要好心辦了壞事」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共有17處南朝石刻。這些石刻分散在多地,承受著酸雨、風蝕、水浸、凍融、曝曬等自然損害的影響。對此,文保界人士多次呼籲加強對南朝石刻的保護。如何保護?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將這些石刻集中到一處進行保護,二是原址就地保護。這種爭議使得對石刻施行實質性保護手段一再延宕。
直到近期,有關部門將「南京南朝石刻遺址公園及博物館」作為2013年南京20項重大文化工程之一,選址定於棲霞一帶。正是為此,考古部門才到這裡進行前期遺址考古勘探工作,並在此基礎上編製保護規劃和建設方案。
在考古現場,本刊記者看到兩座大墓的穹窿頂都已經被打開,下挖已有近三米深,但仍未挖到棺槨。在墓室和甬道所用的磚上,清晰可見規則、精美的蓮花紋和錢紋,有些磚上還有文字。這些墓磚,完整的被整齊地碼在一邊,破碎的則被棄於考古現場外的土堆上。
南京作家薛冰認為:「為了建博物館或遺址公園,也就是為了建文化保護項目,就去挖一個極有可能的帝陵,這看上去很讓人不理解,但仔細分析也並非沒有來由。南京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大力加強博物館體系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每個區縣建成一個特色博物館。棲霞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南朝石刻,共有11處,其中只有這一處是帝陵,其他都是王侯墓或失考墓的石刻。」
中國文物學會秘書長丹青說:「無論動機如何,當務之急是要想好怎樣保護。之所以要求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就是因為當下的科技尚不足以保存文物,進行發掘往往得不償失。不懂的就該留給後人,不要好心辦了壞事。」
期待公開聽證
「若為了建設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就可以在國保單位內大搞考古發掘,照此邏輯,那麼北京也可以規劃遺址公園而發掘十三陵,西安也可以建設博物館發掘秦陵和武則天、李治的乾陵。在一個文化項目中出現這樣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不由讓人懷疑決策的科學性,因此,我們要求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公開決策的相關過程,並且召開聽證會,在程序上做到科學決策、陽光決策。」4月23日,《新華日報》記者王宏偉和薛冰、姚遠三人,聯名向國家文物局、南京市政府、南京市規劃局提交了《關於召開南京棲霞區獅子沖墓地考古發掘的行政許可聽證會的申請》。
王宏偉說:「2011年南京市出台《關於堅持文化為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嚴格執行現有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但我們認為『南朝石刻遺址公園及博物館』項目有違法和打法律擦邊球之嫌。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的相關條款,提請在目前工程規劃和設計環節即召開聽證會,或者專家論證會,補上決策中缺失的一環。」
「我們支持以保護和弘揚歷史文化為目的的文化項目,但是,這必須建立在依法和公開的基礎上。」王宏偉說。
姚遠認為,近年來,各地博物館、遺址公園建設如火如荼,體現了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本身是件好事。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地方上的一些攀比心理,這種「大躍進」式的博物館建設隱憂重重。在此過程中,更應該按照去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旅遊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要求,真正做到「堅持文物保護優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博物館建設也好、遺址公園建設也好,工程建設應當為文物保護服務,而不是文物保護為工程建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