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近來,安倍在中國周邊地區大打價值觀牌,以經濟合作為先導,積極推行日本的價值觀外交,試圖重新確立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外交主導地位,積極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反華,並擠壓中國的外交活動空間。這是安倍積極出訪中國周邊國家的主要目的。
據中評社報道,安倍再次就任日本首相後一直在積極推動構築反華包圍圈,意圖在中國周邊形成一種實實在在的戰略包圍。安倍上台後不久,即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發表強硬講話,推行強硬措施,在訪問美國期間,安倍積極慫恿美國介入釣魚島事務,給日本撐腰。
而且,安倍政府提出了分享亞洲經濟發展成果的經濟增長戰略,有意由首相親自展開推介宣傳,以促進日本的基建出口等。討論改善投資環境事宜。
而蒙古和緬甸作為中國的重要鄰國,地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安倍選擇訪問中國北部鄰國和中國西南鄰國是其構築對華包圍網行動的一部分。
2012年4月,緬甸反對黨領袖昂山素季訪問日本,這是27年來首次訪日,希望日本增加在緬甸的投資。
安倍內閣開始執政以來,在外交上重視亞洲,2013年1月,安倍訪問了越南、泰國和印尼。
而且,日本主動與緬甸改善了關係。
2013年1月,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訪問緬甸,成為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金融擔當大臣麻生太郎出訪的首個海外目的地。訪緬期間,麻生太郎重新確認了日本免除緬甸所欠日本5000億日元(約合49億美元)債務的意向,宣佈重啟對緬日元借款,首期提供約500億日元,並在緬甸開發-個特別經濟區。
2013年3月,日本外務省宣佈向緬甸提供日元貸款,這是26年來日本政府首次向緬甸提供貸款。
2013年3月底,日本首相安倍訪問了蒙古。雙方圍繞政治、安全保障、資源等經濟領域及人員交流進行了廣泛磋商,日本希望通過安倍此訪發展日蒙戰略夥伴關係。這是自2006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之後日本首相首次訪問蒙古。安倍訪問蒙古顯然是出於日本的能源戰略的需要,但構築對華戰略包圍圈昭然若揭。
隨著緬甸民主改革取得進展,歐美解除了對緬經濟制裁。緬甸引起各國企業的關注。
5月份,在緬甸總統吳登盛歷史性訪美後不久, 安倍又率領約40名企業家訪問了緬甸。安倍晉三成為36年以來首位到訪緬甸的日本首相。緬甸目前擁有亞洲最便宜的工資水準,日本鈴木、三井等公司正計劃在緬甸開新廠。
緬甸電力嚴重短缺,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為解決電荒,日方將制訂緬甸全國電力開發基本計劃(至2030年)。日本將包攬緬甸電力開發,以促進緬甸經濟發展。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將負責擬定緬甸電力部門的電力開發計劃。國際協力機構將於6月啟動這一專案,2014年6月提交最終報告。報告將敲定發電站的規模、種類和佈局,並制定可行性融資方案,包括日元借款等外國援助。報告還將明確工業園等各個用電部門的優先次序。安倍與吳登盛會談時代表日本政府向緬甸提供包括910億日元[其中: 510億日元(約5億美元)貸款和400億日元(約4億美元)]無償資金援助,新的貸款將用於協助完善緬甸的基建項目,以及維持電力設施的運作。並免除1761億日元(約合17.4億美元)的對日債務在內的對緬重點經濟援助。
日本一直是緬甸的主要捐助國,日緬兩國在緬甸軍政府時期仍然維持貿易聯繫,安倍表示,日本「將動員官民之力支援緬甸建造新的國家」。
日本為了急於找到經濟的支撐點,把目標鎖定在經濟欠發達的緬甸。安倍訪問緬甸意在為日本企業打開通道,加強同緬甸的經濟和政治聯繫。同時,為了分化緬甸與中國的傳統友好關係,擠壓中國的外交空間。安倍希望通過與緬甸加強關係,欲抵消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形成「對華包圍圈」。
安倍此訪的主要目的是加強與緬經濟合作, 使日本在緬甸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以求從緬甸的經濟發展中獲利。但由於日緬合作基礎較為薄弱,而且,緬甸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安倍打出的"經濟外交"牌效果有待觀察。
在安全領域,日本海上自衛隊訓練艦將在今年的遠洋航海訓練中停靠緬甸港口。這將是該艦首次停靠緬甸。
安倍此行作為日本重視對東南亞外交的重要一環,旨在通過與緬甸加強關係形成「對華包圍圈」。
而且,5月23日,菲律賓外交部長拜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5月27日,印度總理辛格訪問日本。雙方就增強兩國在國防、經濟和能源等領域緊密合作舉行會談,印度希望日本加大對印度的投資,並希望在民用能源合作方面達成協定,以加強和深化印日戰略與全球夥伴關係。但中國因素也成為印日兩國兩導人共同討論的話題。儘管安倍政權懷著對中國形成包圍網的目的加強與印度的合作關係,但印度卻避免與中國發生重大對立。
對安倍的這種以中國周邊國家為拉攏對象的新動向,中國應積極應對,以更為務實的態度廣泛與中國鄰國及世界各國保持良好經濟合作,積極化解中國周邊國家可能對未來的中國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