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透露,我國有望於2015年後發射火星探測器。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我國首枚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於2011年11月9日在哈薩克斯坦發射,然而「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升空後未能按計劃變軌,導致「螢火一號」探測計劃最終夭折。戚發軔表示,火星大約每隔兩年才能抵達距地球最近的位置,這意味著最佳發射時機每兩年才有一次。上次任務失敗後,國家有關部門需要時間來重新決策部署、開展準備工作,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時間可能在2015年至2020年間。與發射「螢火一號」時相比,目前我國深空測控能力大大增強。據瞭解,2012年我國完成了喀什35米和佳木斯66米兩個大型深空測控站,以及上海65米甚長線射電干涉測量站的建設。隨著這三大站投入使用,我國深空測控網已正式建成。這將有助於我國實現對火星探測器的自主測控。
我國航天專家正在醞釀一項小行星探測計劃,將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基礎。據悉,美國已有登陸小行星進行探測的計劃,而戚發軔表示,我國計劃的探測方式有所不同,不是登陸,而是讓航天器伴隨小行星一起飛行。
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舉行的院士報告會上,戚發軔以《航天技術與中國航天》為題進行了演講。他指出,太空是繼陸地、海洋、天空外,人類生活的第四空間。目前,我國已具備進入太空、利用太空的能力。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天將主要致力於在三個方面繼續提高。一是提高空間探測能力,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探月及其他深空探測工程,進一步加深對太陽系的認識;二是提高對地觀測能力,比如我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目前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首顆衛星「高分一號」於近日發射;三是提高信息利用能力,以北斗導航系統為代表,確保2020年按計劃建成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