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的「蛻變」——專家解析「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看點
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0日起航執行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標誌著這條舉世矚目的「中國龍」開始了從試驗階段向常態化業務運行的「蛻變」。
「試驗性應用最大的看點,就是『蛟龍』號將搭載科學家下潛。」「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總指揮劉峰說,「這標誌著潛水器開始真正發揮作用,為科學家下五洋的夢想搭建一個可靠穩定的平台,在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護海洋等方面大顯身手。」
「蛟龍」號潛航員葉聰表示,搭載科學家下潛,使得試驗性應用航次的挑戰性絕不低於以前的歷次海試。「以前的海試就像是高考,現在的『蛟龍』號相當於學生走出校門面對社會。潛水器要發揮真正的作用,要求潛航員跟科學家有良好的磨合過程,我們就是要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把這方面的經驗逐漸積累起來。」
據介紹,經過安全教育、技能培訓和考核,已經有14名科學家具備了下潛條件。「就像搭乘飛機和輪船的乘客要接受安全教育一樣,乘坐潛水器下潛的科學家也必須接受培訓。」劉峰說,「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求他們在潛水器主駕駛員出現突發狀況時候,能夠駕駛潛水器安全返回海面。」
另一方面,科學家還必須清楚掌握潛水器的水下作業規程,嚴格按照規程作業。「在海底,有決定權的只有潛水器主駕駛,科學家必須服從駕駛員指揮。」劉峰說。
完成7000米級海試後,「蛟龍」號已經登上世界同類型潛水器的深度榜首。「此次試驗性應用航次中,作業深度不會是看點,我們主要側重潛水器的應用能力。」「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表示,好的產品只有通過應用才能體現其技術含量和水平。「蛟龍」號將通過試驗性應用航次逐步提高作業能力,改進作業方法,加速潛水器新技術的應用,讓潛水器更加貼近科學試驗的實際需要。
「10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時間長,任務重。」劉峰說,「我們既要保證潛水器的正常運行,也要完成既定的科學研究任務。此外,6月到9月是海上颱風多發季節,天氣變化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對我們的隊伍是一個嚴峻考驗。」
「蛟龍」所期待的「蛻變」,對試驗團隊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將本著安全第一、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量力而行。」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金建才表示,「我們要充分發揮『蛟龍』號在載人深度和作業功能方面的優勢,力爭對試驗海域的資源狀況、生物多樣性等取得更加詳盡的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