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深潛器起航將駛向南海及北太平洋
據中廣網報道,10日上午,「蛟龍號」深潛器將搭乘「向陽紅09」船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集裝箱碼頭,出發駛向南海及北太平洋,進行首個實驗性應用航次,主要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等科考研究。
江陰昨天還是陰雨綿綿,今天也是天公做美,天氣已經開始放晴了,現在在江陰國際碼頭「蛟龍號」的母船「向陽紅09」靜靜停靠在岸邊,在船尾的甲板上長有8米多白色的蛟龍號整裝待發,即將隨母船前往南海,開始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
「蛟龍號」正式的啟航儀式會在9點鐘正式開始,這個儀式是一個比較簡短的儀式,將由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向科考隊授旗並且宣佈啟航,岸上儀式現場已經拉起了紅色的調幅,一切準備的工作已經就緒,「蛟龍號」的啟航也是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在現場有不少的媒體記者正在現場抓緊時間進行採訪,船上一些船員包括科研人員也是在岸上抓緊時間進行拍照留念。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從項目啟動到7000米級下潛試驗的成功,蛟龍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我們先通過片花回顧一下:
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2010年5月31日到7月18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3000米級海上試驗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2011年7月21日到8月1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進行了五次海試,在東北太平洋海域,達到最大下潛深度5180米。2012年6月15日到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區域進行了六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68米。
如果說以往蛟龍號的下潛試驗主要側重於測試性能的話,這次出海應該是它首次上崗工作,那麼,蛟龍號的工作時程是如何安排的?與去年的深潛實驗相比有哪些變化?深潛員為這次試驗性應用做了哪些特別的訓練?為此,記者專訪了「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和「蛟龍號」主駕駛付文韜。
作為蛟龍號的「資深」主駕駛付文韜對於即將開始的113天出海一點不敢怠慢,因為他深知這次「蛟龍號」首秀的不易將會大大超過以往任何一次的出海,為此他做好的各種準備。
付文韜:今年可能條件比較艱苦,今年出去的時間蠻長的有113天,大大超過了以往,之前做了4次海試。所以這次既是對我們「蛟龍號」作業的考驗也是對我們實驗團隊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反正是充滿期待。我帶了很多的醬菜,罐罐裝的,辣一點的,因為到了後期的時候船上的蔬菜肯定是沒有了,肯定是以肉食為主,那個時候就不是很想吃菜,多吃一點這方面的可以下飯。這也是船上出海的特點。今年這方面的準備工作做的特別充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我的箱子滿滿一箱子,反正重量起碼有50斤以上,帶了四五十瓶罐以上。
據瞭解,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將分為三個航段,第一航段「蛟龍號」將奔赴南海進行科學實驗;第二航段預計7月中旬於廈門起航,至太平洋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科學調查,之後停靠密克羅尼西亞的波納佩港補給;第三航段,航渡至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區開展科學調查,之後返回中國。付文韜說,因為蛟龍號這次帶著的是全新任務和目標,所以訓練中儘管操作的內容差不多,但是側重點已在悄悄的發生變化。
付文韜:今年的目標和以往不一樣,以往是先實驗之後再完成一些作業,然後以先一些作業完成實驗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做一些作業,一般作業時間都很短,這次的話,就是以作業為主,實驗為輔了,每一次作業的目標,包括當地的情況都會不一樣。甚至當時的海況都不一樣。所以沒有辦法現在就去做一個預測。在取樣上面是個重點,這一次可能程度要加深,作業範圍要加大,這一塊要更加突出。更多精力在這個上面,取樣啊,海底的生物、礦產資源,樣品取樣,還有包括海底地質的沉積物等等海水方面取樣,每一次針對性都很強,這都應該都是重點這方面,包括海底的觀測。
如何讓「蛟龍」的手臂在深海中游刃有餘,既是此次蛟龍出海的重頭戲也是付文韜付出訓練最多的內容。
付文韜:這一塊確實是我們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每次都是非常的認真。在訓練上我們加大了兩方面的訓練,一個是對「蛟龍號」運動控制的精確度,就是說我想讓它停哪個地方就停哪個地方,想讓它朝哪個地方就朝哪個地方跑。速度和位置都有把握。運動這一塊希望能親身下去看看。這一次一共對14位下潛員進行了培訓,13位是科學家,有一位是媒體人員。他們都有各自的目標吧,有些是生物科考,有些是地質,有一些礦產資源這一類,各領域的專家吧。他們在40歲左右,最大的將近60歲,他是同濟大學的一個知名教授、國內海洋界科學家周懷洋。
這次的出海年輕帥氣的付文韜多了份牽掛。採訪中付文韜告訴我,7月初他就要當爸爸了,但是一直忙於工作的他還沒給孩子想好名字,他希望此行能可以發現新的物種,並以此來給即將出生的孩子。
付文韜:我希望可以帶回一個新的物種,到時候看能不能用我小孩子的名字命名。去年海試我一共發現了兩個物種,希望今年也可以發現一個新的物種,這樣會覺得特別有意義。
據瞭解,未來,「蛟龍」號每年會有近5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海上作業。「蛟龍號」的升級版也在醞釀中。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稱:毫無疑問,升級版的蛟龍號將發生"質"的變化。
胡震:觀察窗會更多、更大。工業水平在發展,材料也在發展,材料性能在變化,材料本身沒有變化。以後肯定都是國內自行研製、自行製造,以前是國內製造工藝達不到,都是俄羅斯幫我們加工,現在國內通過這幾年有了大的發展,想法都可以實現了。
未來載人深潛器的直徑將遠有一個精確把握。第二是在水中反覆訓練像前進後退,上浮下潛,左轉右轉。這方面的話,我們反覆訓練,今年我們下潛了十多次。另外加強檢索的精準度練習。對物品的抓取,從抓取到放到籃子裡,也是做了很多的練習。我們以前在訓練的時候可能對我們的要求,就是把一個東西從這邊移到那邊,從那邊移到這邊。那麼我在做的時候,不光在這個基礎上,我還要抓起一個礦泉水瓶子,我移到那邊的同時,再往那邊的一個點裡倒水。把水倒完了之後我在把它移過來,這樣的話加大難度。包括比方說我們有一個竿子插在眼裡面,然後把它從眼裡拔出來,然後再原地插回去,像這樣的話提高訓練的精準度。這樣對作業也是很有幫助的。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七ま二研究所水下工程設計室主任胡震表示:以往蛟龍出海都是為了海試,不斷突破下潛深度,驗證潛水器的設計指標和功能狀態,而今年開始蛟龍號將投入實際應用,並且副駕駛將全部為科學家。
胡震:下潛人員不同,今年深潛員會帶著科學家一起下潛,科學家會一起下到海底面對他的科學目標,來完成相應的作業任務,第二就是我們這次針對應用任務帶了大量的儀器、儀表,搭乘蛟龍號到海底去採樣,探測。
付文韜透露,科學家們在深潛訓練中表現令人滿意。
付文韜:他們都通過了測試。並且我帶了8位科學家進行了下潛訓練,我對他們目前的情況看,都是滿意的,他們對下潛都很有熱情。
胡震表示:衝擊大洋1.1萬米深度,提速下潛速度,將成為未來新的載人深潛器的另一終極目標。
胡震:像我們現在蛟龍號的話,到7000米深度要三個小時,回來還要3個多小時,這樣一來一回就是6個多小時,我們早晨下去,晚上回來的話,就十多個小時,還要6個小時在路上,等於在海底時間非常短,如果我們一個小時下去,一個小時回來,兩個小時,那麼在海底時間非常長,那麼考察的工作、調查的工作就比較多,工作效率就會提高。
採訪當中胡震還透露:「蛟龍號」第二批深潛員的選拔工作目前已經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