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內地過半省份缺糧 東北馳援東南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7-02]    我要評論

區域性供求矛盾 東北馳援東南

在糧食分佈及供給的現實格局下,解決區域性供求矛盾成為一個全局性的問題。各缺糧大省份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來解決缺糧問題,以保障「米袋子」。

自給率最低的上海,其糧食安全最早是由毗鄰的江蘇省保障的。然而,隨著蘇南經濟的崛起,蘇南的糧食已很難自足,蘇北地區的供給也很難滿足整個長三角地區。

2004年後,上海與黑龍江省的糧食合作變得十分密切,幾乎每年,兩省市的黨政主要領導均要會面,簽署糧食產銷合作的協議或項目。

2011年,上海在黑龍江虎林建設糧食基地,上海良友集團與虎林綠都良友有限公司簽署糧食合作項目,以投資控股形式參與糧食購銷管理,每年保證50多萬噸優質大米運銷上海,佔上海全年大米供應量的1/5強。

比上海先一步與黑龍江合作的是浙江。

根據《中國經濟週刊》的統計,2012年,浙江的糧食自給率大約只有35%,其餘部分只能靠外調,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是「養活」浙江的最主要省份。

早在2000年初,糧食緊缺的浙江就提出了向東北「大糧倉」要糧的思路,在全國率先與黑龍江開展省際糧食產銷合作。

時任黑龍江省長的張左己還承諾,黑龍江要為浙江放開糧食購銷市場,決不搞地區封鎖,不哄抬糧價。

浙江也在採取一些方式力爭自保。「因為確實也擔心,萬一真的糧食短缺以後,不給運出來。」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向《中國經濟週刊》坦言。

彼時,浙江省解決糧食短缺的思路是:一方面,將東北的糧食企業引到浙江來加工;另一方面,動員浙江的農民到黑龍江廣袤的三江平原去租地耕種,浙江則不再大規模地發展農業,而是全力投入到工業化中去。

馬榮榮說,浙江人去了黑龍江之後花了很大精力,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邊所有的土地都能發展你想發展的東西,例如,北方的水不均衡,租賃的土地基礎設施差,好地,當地農民都留著自己種。」不過,還是有浙江的農民留在那裡,最後成了農民老闆。

廣東的糧食自給率比浙江的情況更差。廣東省統計局曾發佈《2007年廣東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及2008年展望》稱,廣東糧食自給率不足40%,年缺口達2400萬噸,需要從湖南、江西、廣西、安徽等省份調配,是內地第一缺糧大省。這種情況沒有在改善,而是在加劇。

《中國經濟週刊》的統計結果顯示,2012年,廣東省的糧食自給率不足33%。

更為糟糕的是,作為廣東最主要糧食調入來源的湖南,大米正面臨著重金屬污染的威脅。這使得廣東人憂心忡忡,怎麼解決安全大米的來源問題,或將成為當地政府頭疼的問題。

李國祥認為,相對幸運的是北京,供應北京市場的大米主要來源於黑龍江。他認為,遠離高度工業化的黑龍江大米,是相比之下,中國比較安全的大米。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王紅茹 郭芳 實習生 李雪 | 北京報道

河南:糧食「十連增」背後的隱憂

在河南有關人士看來,正是由於保糧任務艱巨,對農業大量投入,導致河南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緩慢。直至2010年,河南城鎮化率只有37.7%,遠低於全國49.68%的水平,居全國倒數第五位。

5月26日,夏收在即,中原大地普降大雨。

這是一場久違的夏雨,但對於農民來說,連續的降雨又是他們不願看到的。

「還有十來天就要收割了,每天都提心吊膽的,天天看天氣預報,怕出現連續的大雨、乾熱風等天氣。」河南滑縣白道口鎮黃村種糧大戶於同勤不無擔憂地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為了實現糧食的連續增長,河南的夏糧承載著巨大的壓力。

「天下糧倉」艱難堅守

「預報晚上有暴雨,馬上就要收麥了,所有人員都下鄉了,防止出現洪澇災害。」5月25日,河南滑縣農業局紀委書記郝廣亮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麥收前後往往是「壓力山大」,最害怕出現重大的自然災害,這關係到小麥一年的收成。

有著「天下糧倉」美譽的河南,用佔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除了滿足河南1億人口的糧食需求和糧食加工企業的原料需求外,每年還向國家貢獻400億斤以上的商品糧及其製成品。

對河南來說,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不僅僅是農業大省的責任,更是一項「政治任務」。

2011年,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幕開啟,在確定中原經濟區諸多定位時,農業和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繼續保糧成為河南的頭等大事。

去年,河南夏糧總產量637.2億斤,穩居全國第一的同時,實現了自2003年以來的「十連增」。在這樣的高起點下,繼續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便成了河南今年的重擔。

「目前,河南的糧食產量基數已經很高,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大幅上升,種糧效益仍然普遍偏低,氣候條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農業防災減災的壓力加大,各種支撐要素已經繃得很緊,持續增產增收的難度可想而知。」豫北一糧食重鎮的一位官員向《中國經濟週刊》直陳「保糧」之艱。

按照「十二五」規劃,至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需要增加1000億斤,僅河南的增產任務就達到300億斤。為此,河南建設用地指標受到極為嚴格的控制。「近年來,河南的建設用地每年平均約20萬畝,最少的一年是11萬畝,最多的一年是30萬畝,其中還包括了國家重點項目用地。」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蘇說。

在河南有關人士看來,正是由於保糧任務艱巨,對農業大量投入,導致河南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緩慢。數年來,河南省會鄭州的規模,與鄰省的省會武漢、西安等相去甚遠。直至2010年,河南城鎮化率只有37.7%,遠低於全國49.68%的水平,居全國倒數第五位。

而河南大多數產糧大縣,往往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支持糧食生產往往需要真金白銀,每年的財政收入支付工資都困難,哪有餘力增加過多的投入。」上述豫北官員坦承,支持農業生產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河南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的黃國興,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農業專家」,他熱愛農業科技,被聘為農村最基層的農業科技員,自己承包了50來畝地,對前來咨詢的群眾手把手傳授農業技術。一到農事關鍵時期,他還利用高音喇叭、黑板報、辦培訓班等形式,宣講農作物種植管理技術要點和病蟲害防治辦法。而縣農業局每年給予他的補貼僅3000多元,「還不夠油費,每天要外出好幾趟,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觀察病蟲害,瞭解病蟲害的發病規律。」黃國興告訴記者。

「我們技術員都是包村到戶,經常下鄉,走到哪兒給農民指點到哪兒,還是忙不過來,主要是農業大縣財政困難,經費少、無編製,科技人員相對較少。」河南滑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魏鳳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追求GDP使農業政策難落實

近年來,為了「保糧」,河南在耕地保護、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硬件方面,不遺餘力地改善糧食生產條件。

去年,河南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成一批畝產超噸糧的「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高標準糧田,確保到2020年河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達1300億斤以上,進一步鞏固提高河南省農業和糧食生產優勢地位。

「我們村原來就是一些鹽鹼地,到了冬天白茫茫的一大片,種莊稼收成是很低的。這幾年深翻土地、秸稈還田等技術改造,現在種的小麥畝產都達到了千把斤。」黃國興說,今年秋即將完工的農電水利工程,也將使原來用柴油機器帶動的灌溉的成本,從40元/畝降到10元/畝。

然而,近年來,由於農資價格不斷上漲,種糧效益普遍偏低,農民的種糧意願不斷下降,河南每年有2000多萬勞動力外出務工,「老弱婦幼」成了種糧大軍。

「年輕的孩子們都不願種地,種糧食的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婦女,河南要保證糧食安全,解決今後『誰來種地』問題至關重要,不能出現土地撂荒的現象。」河南濮陽南樂縣農業局局長潘玉平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這需要在種糧大戶、合作社和專業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的培養中尋求突破,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這也是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實現長期穩產高產的關鍵。

據河南省農業廳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河南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4萬家,入社農戶達226.49萬戶。

不過,各地農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亦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些合作社由於缺乏技術指導,僅僅是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粗放的管理並不能實現糧食的增產,甚至由於缺乏技術監督和制約,出現了一些假種子、假化肥導致農戶受損的事件。」魏鳳梅認為,對這些合作社需要加強管理,在技術上把關和監督。

此外,一位縣級農業部門的官員向《中國經濟週刊》坦言,目前農田水利建設等涉農資金分屬水利局、發改委、土地局等不同部門,各部門自行制定規劃,標準不一,各自為政,對於一些示範田,重複建設重複投資,而偏遠的地方很難惠及,各個部門由於利益等因素,很難有效整合涉農資金。

而考核機制的問題更是令農業生產處在尷尬的弱勢地位,「現在的考核機制是以GDP為主的政績觀,在一、二、三產業的考核比重中,農業所佔的比例微乎其微,各地政府都是忙著大力招商引資,很多農業政策只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雷聲大雨點小,很難真正對農業生產重視,也很難落到實處。」上述官員表示。



上一頁123

      責任編輯:曾曉
曝中國過半省份糧食難以自給      [2013-07-02]
中儲糧:中國糧食庫存達歷史最高水平      [2013-03-23]
中國糧食自給率已跌破90%      [2013-01-30]
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將納入社保      [2013-07-03]
李天一案唯一成年同夥身份確認      [2013-07-03]
中共緊隨鄧小平政治智慧      [2013-07-03]
殲20主彈艙掛彈首飛 掛彈少於F22      [2013-07-03]
50名廳官赴新疆敵社情複雜鄉鎮維穩      [2013-07-03]
深圳女子撿到2億元鑽石歸還失主      [2013-07-03]
雷政富今將上訴 稱其不構成犯罪      [201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