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人道是個神聖的事業,涉及到人的底線,因為它跟生命相關。」作為中國公益慈善界的重要人物,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趙白鴿16日做客中新網,談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與發展。
據中新網報道,自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以來,中國紅十字會屢陷輿論風波,面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質疑浪潮,同年9月走馬上任的趙白鴿可謂如履薄冰,曾誓言「三年不改『黑十字』印象就辭職」,備受關注。
不避敏感話題:「把郭美美與紅會劃等號不理性不公平」
成立於1904年的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發生以後,這一「百年老店」受到一些質疑。在中新網17日現場直播的視頻訪談中,趙白鴿並沒有避諱這一敏感話題。
「紅十字會在國內外做了很多人道事務,可謂負重前行。但現在依然有人把郭美美與紅會劃等號,這不理性,也不公平。」趙白鴿說,這一事件啟示我們,應該把一切真實情況告訴公眾。
趙白鴿解釋說,近110年的機構就這麼輕易被捲入強烈爭議,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大家對人道的概念缺乏瞭解,更不知道這個人道組織做了哪些事情。在她看來,中國紅十字會是目前最規範的社會組織之一,而「郭美美事件」傷害的不僅僅是紅會本身。
自「郭美美事件」以來,紅會可謂風波不斷,屢遭質疑,日前,又因一篇題為《中國2/3捐獻器官由地方紅會掌控 醫院使用需先捐款》的新聞報道,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
當日訪談中,趙白鴿主動提及這一敏感話題。她解釋說,中國衛生部2010年和中國紅十字會共同進行了一個很重要的試點,從幾個省開始,主要通過自願捐贈方式,開展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截至6月30日,已有近1000名志願者捐獻了器官,挽救了2500多名患者的生命。
針對紅會手握中國2/3捐獻器官分配權之說,趙白鴿指出,整個器官捐獻涉及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公平分配、人道救助、緬懷紀念等共六個環節,其中,中國紅十字會承擔宣傳動員、報名登記、人道救助、緬懷紀念四個環節,其他環節由中國政府的相關部門通過非常嚴格的程序進行管理。
在訪談中,趙白鴿還主動談及「買路錢」的傳言。她說,有一個網站,為吸引眼球,說中國紅十字會要求台灣紅十字組織留下500萬元「買路錢」才能進入蘆山震區,引起軒然大波,這個案子後來破了,事實上是他們捏造謠言,我認為這就是觸及道德底線的行為。
「社會監督也一定要以事實為準繩。」趙白鴿表示,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一是對社會起到積極引導作用,二是對正義具有弘揚作用,三是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如果媒體在此過程中,不是這樣全面發揮作用的話,紅會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將會受到減損。
紅十字組織「重要不可替代」 以透明重拾信譽
「郭美美事件」讓中國紅十字會這所「百年老店」的社會信譽陷入谷底,這場持續的信任危機,甚至讓公眾對所有傳統慈善機構均抱有懷疑。「郭美美事件」發生不久就調任紅會工作的趙白鴿,自然扛起了「重拾紅會信譽」的大旗。
「全世界的紅十字組織在各自的國家和地區都發揮著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訪談中,在紅會工作近兩年的趙白鴿,特別強調了紅十字組織的「重要」與「不可替代」。
她解釋說,所謂「重要」,就是在紅十字組織在救援救護中發揮的顯著作用;所謂「不可替代」,就是其職能不是一般的組織能夠替代的,除了150多年的歷史以外,其中一些核心業務更是不可替代。
既然「重要」且「不可替代」,那麼,如何讓遭遇信任危機的紅會重拾信譽,這無疑是擺在趙白鴿面前最為棘手的問題。在50分鐘的專訪中,「監督」、「公信力」、「公開透明」這些詞彙被趙白鴿頻頻提及。
「紅會公信力建設,最重要的就是過程的透明和公開。」趙白鴿表示,公信力的建設取決於三點:第一,讓公眾瞭解情況,所謂知情,不光是把捐贈款物的數量公佈,還應該告訴公眾為什麼要這樣做,做了什麼,未來要做什麼,這樣一個過程的管理,都應該做得更深、更細。第二,要讓公眾也參與決策,在這樣一些過程中,要暢通更多的參與渠道,讓公眾更好參與進來。第三,必須完善公眾監督機制,媒體就是公眾監督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載體和渠道。
公信力的建設,監督不可缺位。趙白鴿介紹說,紅會的監督體系主要包括法律監督、政府監督、社會監督以及組織的內部監督。
「在上述四條中,我認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的是社會監督這一部分。」趙白鴿指出,社會監督這一部分,對紅會來說,一方面是要進一步加大透明度,讓公眾進一步瞭解紅會;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溝通,讓社會瞭解紅會的最真實情況。
「這不完全是資金公開的問題,應該把整個過程公開,讓公眾來理解、監督,並參與進來,這才是一個公信力的建設過程。」趙白鴿說。
力主改革:明確賦權方向 形成核心業務體系
遭遇「郭美美事件」衝擊後,紅會一改過去的姿態,打破沉默。上任不久的趙白鴿也多次直面輿論質疑,承諾進行內部管理、公開透明、社會監督等方面的改革。她甚至曾誓言,「如果兩到三年仍然翻轉不了『黑十字』的印象,我自動請求辭職。」
隨後,紅會開啟一系列改革。2011年7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佈平台」上線試運行。2012年9月,趙白鴿表示,紅會改革即將進入實質階段,計劃於2013年啟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當年10月中旬,紅會公開選拔官員,拉開醞釀一年多的改革序幕。2012年12月8日,紅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成立。
談及紅會深入推進改革時,趙白鴿在訪談中表示,「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清晰的,既要考慮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注重法律和效率,同時必須和國際人道主義原則相一致,是有國際標準和規範的,紅會這些年的改革就是朝著這個方向進行的。」
「中國紅十字會是一個接受政府、公眾以及國際三重賦權的機構,我們有責任根據這樣的三方賦權來行使職責。」趙白鴿說,這是紅會改革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進一步明確核心業務,也就是法定職責,它不僅僅是接受和使用公眾捐款的平台,更多的是在災害發生時,或者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紅會這些年的改革,簡單說起來,重點是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明確了賦權方向,二是形成了核心業務體系,三是為實現這些核心業務,加強和完善了人才隊伍。」她總結道。
趙白鴿認為,這些年來,改革的成效之一就是中國紅十字會在很短時間內,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整的人道救援和救助體系。她說,「儘管最近幾年遇到很大輿論挑戰,但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雲南彝良地震及最近發生的四川蘆山地震救援救助中,紅會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已頒佈施行20年的《紅十字會法》被列為立法預備項目,引發關注。對此,趙白鴿表示,在未來的修法當中,紅會希望進一步突出其社團、法人地位,在三重賦權的基礎上,進一步面向社會和國際。她在此間進一步強調,建設一個人民的紅十字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