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台上,他要求下屬單位依法行政;台下,他卻將法律拋之腦後。這位頭頂「法學博士」、「經濟學教授」等多項頭銜的官員,最終在其升任醴陵市委書記後被舉報落馬。
據法治週末報道,7月8日,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檢察院披露,經過反貪幹警的艱苦追捕,一個月前,該院將涉嫌向醴陵市原市委書記蔣永清巨額行賄的犯罪嫌疑人宋明抓獲歸案。由此,備受各界關注的醴陵市原市委書記蔣永清腐敗案露出了冰山一角。
而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湖南省紀委目前已將蔣永清案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蔣永清,這位頭頂「法學博士」、「經濟學教授」等多項頭銜,並屢被上級肯定的「學習型」官員,最終在其升任醴陵市委書記後被舉報落馬。
從國企科長到市委書記
自小刻苦學習,高分考入名牌大學,步入仕途後一路順暢,蔣永清的成長史與已落馬的廣東省雲浮市原常務副市長馮湘勇頗為相似。
「兩人同為湖南永州人,自小學習成績好,名牌大學畢業後仕途走得都很順暢,最後都因腐敗落馬。」談起這兩名永州籍的「政治新秀」,永州市民李常青深感惋惜。
李常青向記者透露,1968年12月,蔣永清出生於永州零陵區(原芝山區)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小成績優異。
蔣永清的簡歷顯示,1987年9月,他考入武漢大學,主修哲學專業。1991年7月,蔣永清大學畢業後在株洲硬質合金廠參加工作,並在該廠黨校任教員。
始建於1954年的株洲硬質合金廠是中國第一家硬質合金大型國營企業。大學畢業後,雖沒能直接進入黨政機關工作,但在株洲硬質合金廠這樣大型國企黨校工作,對蔣永清來說也算專業對口。
因為畢業於名牌大學,加上自身的工作努力。蔣永清在黨校當了一年教員後,便被提拔為黨校教務科副科長,一年後轉任科長。1995年,蔣永清又被任命為株洲硬質合金廠團委負責人,享受副處級待遇。
「年僅27歲就在大型國營企業擔任副處級幹部,這種情況當時在廠裡並不多見。」原株洲硬質合金廠一名退休幹部對記者說。
這名退休幹部還向記者透露,蔣永清在工作之餘,經常是書不離手。「這位年輕人這麼勤奮好學,以後肯定會有出息。」
因為愛好學習,又精通黨務工作,蔣永清很快就被株洲市委組織部看中。1995年10月,蔣永清調入株洲市委組織部工作,任部務秘書。
1997年6月,蔣永清的仕途從株洲市委組織部幹部二科科長起步。初入仕途的蔣永清並沒有停止學習。其間,他研讀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研究院中國現代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並獲法學博士學位(在職)。
此後幾年,蔣永清先後在共青團株洲市委、株洲市委黨校任職,幾乎每年都有進步。2007年11月,蔣永清任株洲縣縣長。3年後,蔣又調任醴陵市市長、2011年12月,蔣升任醴陵市委書記。
醴陵位於湖南省東部,是株洲市下轄的縣級市,總人口103萬。該市曾被評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花炮之都」,綜合實力位居湖南省縣域前5強。
「醴陵市是株洲地區唯一的縣級市,蔣永清能夠主政醴陵,說明上級還是很看中他的。」醴陵市某官員如此說。
「學習型官員」
「作為市長,謀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不斷學習是基本前提。正如古語所說,『為官不學半個盜,讀破萬卷品自高』。」這是時任醴陵市市長蔣永清接受媒體採訪時暢談自己學習的感受。
媒體披露,蔣永清經常隨身攜帶紙筆,隨時隨地記錄、摘錄資料。愛學習的蔣永清有「五必」學習習慣:晚上的電視新聞必看,每天的主要報刊必閱,有名的管理書籍必讀,需要的有關資料必錄,重要的政策文件必背。
因為愛好學習,這名株洲地區唯一擁有博士學位、經濟學教授職稱的縣(市)長,曾被株洲市委評為「學習型領導幹部優秀個人」。
當年,蔣被株洲市委評為「優秀市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注重調研。在醴陵任職後,蔣永清每週安排一兩次調研,下基層、下企業、下農戶。半年時間,他走訪了醴陵所有市直單位、鄉鎮、街道辦事處和大部分社區、村組。
蔣曾表示,調研是一個向群眾、向社會、向實踐學習的最好方式;工作中遇到了問題,首先就要開展調研,通過調研瞭解第一手資料,找準癥結所在。
據媒體報道,經過調研,蔣永清「不僅全盤掌握了醴陵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更是對財政稅收、項目建設等重點領域和重點工作有了較為翔實的瞭解」。
蔣還善於抓住熱點,並展示自己執政基層的理論造詣。他撰寫出版的理論專著《中國的小城鎮發展問題研究》,曾受到當地媒體、官場追捧。這本書致力於「面向21世紀的新形勢,找出中國特殊國情下的艱難選擇」。他沿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歷史和民族心理等線索,對小城鎮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最後提出:「當代中國的城市化,應當走以小城鎮建設為主的發展道路。」
有經濟學教授頭銜的蔣永清,曾主編、合編、參編數部著作,官方履歷顯示他在「國內各級黨政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蔣在工作生活中也給人留下了清廉的印象。除了「力當清白官,志做清白人」這樣的言語表達。公開資料還記錄,他每次到基層單位或企業調研視察工作,堅持只在單位食堂就餐,並且不准擺水果、不准上煙酒。
口頭講「法」 心中無「法」
從一名國企科長到市委書記,蔣永清用了15年時間。但順暢的仕途也使他養成了獨斷專行的個性。這名法學高材生,在其走上領導崗位後,慢慢地蛻變成了一名不守法官員。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從株洲縣縣長到醴陵市委書記,蔣永清在許多會議上都會大談特談「依法行政」,自己在工作中卻將法律拋之腦後。
「台上,他要求下屬單位要依法行政;台下,他卻視法律如兒戲。」蔣永清多名同事稱,蔣永清雖然頭頂「法學博士」學位,但其「我行我素、獨斷專行」的執政風格一直飽受詬病。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蔣永清早在擔任株洲縣縣長期間,就曾因不按法律程序指揮征地拆遷,而被村民們告到了省市有關部門。
2007年11月,株洲縣人民政府和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簽約,華新水泥投資13億元,在株洲縣堂市鄉黃竹村和湖塘村建一個大型水泥生產工廠,其中項目一期總用地面積1961畝。而此項目協調指揮部的負責人就是時任縣長的蔣永清。
村民們向記者反映,當年,株洲縣政府對兩村農民房屋進行征地拆遷,同時還「租用」部分農田和林地用作項目用地。由於征地拆遷之前沒有依法進行征地公告,也沒進行征地補償,從而引起了村民的廣泛質疑和不滿,政府在征地拆遷過程中與當地村民糾紛不斷。
2008年5月,在項目征地遷墳開工儀式上,因為有村民阻工,蔣永清當即指揮抓捕了幾名村民,並對這些村民進行行政拘留。2008年7月11日,蔣永清又調集警力對湖塘村劉姓村民進行強拆,遭到劉的抵制,有人用兩副手銬將劉銬在電桿下暴曬數小時,此事在當地引起震動。幾天後,蔣永清再次調集人員將劉家房子強制拆除,只丟下一頂帳篷讓其自行安置。
事後,蔣永清還很得意地對前來討要公道的劉家人說:「我們就是要抓人,抓了人事情就好搞了。」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蔣永清調任醴陵市長、市委書記後,其「我行我素」的辦事風格還是沒有改變。對於一些不聽話的下屬,他有自己「獨創」的應付辦法。
網絡上至今還流傳著蔣永清在醴陵任職時的「雷人語錄」:「你們醴陵人喜歡告狀,我是掌握國家機器的人,你們看著辦」;「最近網上說我違規超標配車,你們科局長的車都超標,我市委書記就不能超標嗎?」
然而,在工作中不按法律程序辦事的蔣永清,在相關會議上卻大談「依法行政」。在任株洲縣縣長期間,就在其指揮強拆民房事件3個月後,蔣永清在全縣貫徹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向與會人員發出警示:「近幾年來,我縣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執法趨利、以罰代法、行為不規範、亂作為、不作為、緩作為現象時有發生,執法過程重實體、輕程序的問題依然存在……」
蔣永清在會上要求,必須加強行政程序建設,加強對公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確保公務人員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提高其依法行政水平。
「雖然他是法學博士,但在工作中卻是最不講『法』的一個人,喜歡亂來。」醴陵市某官員坦言。
「跨省行賄」
2013年3月29日,隨著湖南省紀委的一紙公告,這位「博士」市委書記的仕途戛然而止。
當天,由湖南省紀委主辦的三湘風紀網發佈消息稱,蔣永清「涉嫌嚴重違紀被立案調查」。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湖南省紀委目前已將蔣永清案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蔣永清因涉嫌受賄等違法犯罪行為已被湖南省檢察機關依法決定逮捕,衡陽市檢察院將負責偵辦此案。
蔣永清因何落馬,傳言眾多。有傳言稱,蔣永清的案發與醴陵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周旺炎的實名舉報有關。
按照周旺炎舉報信所說,蔣在擔任醴陵市長期間,多次強令國土局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出讓土地給有關公司,並指示其用「零地價」向外來投資商供地。周因不從而與蔣生隙。隨後,蔣升任市委書記,開始對他「秋後算賬」。
但醴陵知情官員向記者否認了周舉報導致蔣案發的這一說法。而之前有媒體也披露,周旺炎舉報事件不過「趕巧了時間點」,「蔣在株洲縣當縣長的時候就被人舉報,紀檢部門已經秘密調查他兩年」。
但蔣永清具體被誰舉報落馬,目前湖南相關部門沒有披露。
對於紀檢監察機關秘密調查,蔣永清似乎並不太知情。就在其被「雙規」前夕,蔣永清還率5人考察團趕赴歐洲,進行了為其10天的考察。
今年7月8日,隨著衡陽市南嶽區檢察院對涉嫌行賄人宋明抓獲歸案消息的披露,蔣永清腐敗案開始露出了冰山一角。
「接到這起案件時,我們只知道這名犯罪嫌疑人叫宋明,其他信息不詳。而且蔣永清案發後,宋明已聞訊潛逃。」被指定管轄此案的南嶽區檢察院通過長時間偵查,最後查明宋明藏匿在廣東省珠海市。6月17日,宋明被抓獲。
南嶽區檢察院透露,2009年,宋明為獲取某防洪堤工程的承包權,涉嫌通過同案人胡利(化名)向蔣永清巨額行賄。但具體行賄金額,檢方暫未披露。
記者獲悉,宋明為在北京從事工程開發的一個老闆,胡利則自稱是北京某名牌大學的「教授」。宋明通過胡利向蔣永清「跨省行賄」,從而獲取了某防洪堤工程的承包權。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就在蔣永清擔任市委書記後,其大學期間的一些同學多「親而附之」,蔣案發後,這些同學也被帶走協助調查。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處在人情包圍中的這些基層官員,該如何從親朋好友人情中「突圍」,值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