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搜狐財經報道,李克強班子現在的動作多少有些令人迷惑不解;一方面,似乎政府還在剌激經濟,對於基建還有不小的投資,而另一方面,政府反覆強調並不追求經濟增長率,而是把一個更為健康的經濟結構放在第一位。
新政府執政到現在已有半年時間,說的和做的都已經有所表現,是我們理清其脈絡之時了。
如果撇開中國國情,也就是政府具有近乎無限的權力、資源動員能力外,實際上,我國政府與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一樣,面臨的都是一道絕大的考題:如何努力做到高增長、低通脹,使得人民的絕對收入提高,生活過得很好。
對於本屆政府來說,這道考題不容易答。原因在於容易的辦法,前任領導人都已經用過了。
改革開放伊始,由於中國經濟非常落後,所以政府主要採取的是開放政策,允許國外的技術和資金進入中國,一方面剌激本國企業與之競爭,一方面創造出更多的消費品。中國經濟崛起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的。到現在為止,國內中產階層的家庭,幾乎擁有了與西方發達國家完全同步的商品。
再接下來,政府開始引導國內企業發展出口,著力利用國內在勞動力上的比較優勢,形成中國產品在全球範圍內的價格競爭力,國產商品賣到了全世界。這個政策,大大地剌激了經濟增長,擴大了就業。
到了上屆政府,政策的重點轉向了分配。縱觀上屆政府的政策重點,其一在於大大減輕了農民承擔的國家義務,基本構成了農村對於就業吸收的內在引力,實際上已經使得人們回農村從事農業可以餬口,有錢賺,使得人口不斷向城市和工業集中的趨勢開始舒緩。通過這樣的方式,造成了勞工荒,使得工業領域的資本不得不開始讓步,普通勞動力的收入開始上漲。
這三個階段,各自在「經濟發展,中國進步」這個領導人所面臨的大命題下有自己的貢獻。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的是,由於在改革政治體制、改變政府控制社會等方面的進步較為遲緩,所以當下給本屆政府留下的問題也是相當不少。矛盾突出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一、快速而持續的經濟發展造成了社會階層分立明顯,各階層矛盾相當尖銳;
二、產能快速擴張遠遠超過需求,甚至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不平衡,使得西方失業加劇,使各國對中國側目而視;
三、政府決策和作為效率遠低於社會平均效率,使官民矛盾有激化的可能;
四、大規模經濟剌激和盲目的政府投資造成通脹上升,部分弱勢公眾實際收入下降。
就這兩方面的改革決心而言,本屆政府已經開始的行動透露了堅定的方向感。領導人多次講話,以及對於政府體系權力一系列的自我約束動作,尤其已經開始的對金融體系的改革。證明李克強領導下的本屆政府,正在通過收縮政府開支,清除腐敗分子並約束政府權力;同時我們還看到一系列的動作表明,政府有意收小自身投資,減少自身對經濟的影響力,進而讓市場進一步發揮它的作用。
不過,事情複雜的一面在於,李克強政府還必須同時考慮的另外一個因素是,當下的經濟局面非常複雜,因為西方已經開始對中國出口產品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所以他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政府不能讓經濟增長率下降得過快,以免民眾因失業太多而失去對改革的耐心。
所以李克強班子現在的動作多少有些令人迷惑不解;一方面,似乎政府還在剌激經濟,對於基建還有不小的投資,而另一方面,政府反覆強調並不追求經濟增長率,而是把一個更為健康的經濟結構放在第一位。
不過,當我們釐清了「政府該做什麼」這個大前提之後,實際上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雖然看起來自相矛盾的策略,其實是新政府在走鋼絲的表象。
從實質上看,新政府對於當下經濟發展當中的原則性把握得相當不錯。首先是,在清除腐敗方面新政府表現得非常鐵腕,對金融體系的改革也毫不猶豫,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當各界把李克強自己提出的城鎮化理解成又一輪剌激性政府投資時,總理毫不猶豫地否決了動議。所以是既照顧眼下,適當延續政府投資,使矛盾不激化,保持改革的穩定性;同時又考慮長期性,逐步實現「讓市場的歸市場、權力的歸權力」的總目標。
如果我們總結前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得失的話,可以看到的是,正是中央政府強力政策引導下的改革,促使了中國經濟非常有方向感的快速前進,但同時也是因為這種強力政策所具有的不平衡性和不公正性,所以中國經濟累積了非常多的矛盾。尤其麻煩的是,它造成了民間對於政府強力政策的高度期待。
改變這種思維慣性需要時間,改革經濟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也需要時間。事實上,本屆政府的這種動向,已經使我們看到改革的希望,所以作為公眾,讓我們保持耐心,參與推動,讓國家走向一個更好的未來。(作者鄭作時系財經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