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黨建》刊發解放日報社邱曙東的文章,介紹習仲勳新聞宣傳思想,原標題《群眾路線:習仲勳新聞宣傳思想之魂》,全文如下:
習仲勳同志在其長達76年的革命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拓寬了我國新聞宣傳工作的理論視野。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他都會時刻強調脫離群眾的危險性,而新聞宣傳工作更是如此。
新聞宣傳工作要以人民群眾為本
在習仲勳看來,會做群眾工作是黨政幹部的基本素質和品格,也是新聞記者採訪和辦報的基本功。
1946年4月,《邊區群眾報》創刊6週年,出滿百期。作為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勳為之書寫了熱情洋溢的賀信:「這個報紙是陝甘寧邊區群眾公認的好報紙……為什麼好?它不但容易讀容易懂,並且說出了邊區群眾要說的話,講出了邊區群眾要知道的事情。這就是為群眾服務,當得起『群眾報』這個光榮的稱號。它過去是這樣做的,今後還要這樣做。」
1951年3月,習仲勳在西北區報紙工作會議上指出:報紙工作和新聞工作,目前存在的共同缺點,主要是群眾性不夠,所以,完全有必要增強報紙的群眾性。
怎樣才能實現報紙的群眾化呢?習仲勳認為,首先必須使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群眾化。他明確提出了「新聞工作就是群眾工作,新聞工作者就是群眾工作者」的思想。具體而言,就是編輯人員要輪流到群眾中去,記者要經常到群眾中去;在某些農村、工廠、學校中多聯繫,多瞭解,多熟悉;到處都要交幾個知心朋友,特別是要同工人、農民多交朋友;慢慢熟悉起來,地方多了,朋友多了,記者和編輯就成為社會活動家了。只有這樣,記者和編輯才有可能寫出好的報道和評論,報紙才能辦好,才能培養出群眾愛戴的名記者、名編輯。
這些新聞觀念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群眾觀,它來源於習仲勳在革命生涯中一直忠實地踐行著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至上的優良作風。1945年底,就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不久的習仲勳在佈置1946年陝甘寧邊區的任務時,告誡同志們「永遠不要脫離群眾」。1948年6月3日在出席新解放的黃龍分區幹部會議上,他又說:「只有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才會有力量,才會有辦法。」
高度重視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
無論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代,習仲勳一直高度重視我們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
上世紀30年代初,陝甘邊區特委在習仲勳等同志的領導下,創辦了特委機關報《布爾塞維克》。除此之外,習仲勳還領導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創辦了不定期刊物《紅色西北》。這兩份油印小報,對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起到了極大的宣傳鼓舞作用。
全面抗戰爆發後,時任關中分區區委書記的習仲勳和關中分委於1940年4月創辦了中共關中分委機關報《關中報》。該報在1944年10月召開的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上被譽為邊區地方報紙的模範。
1951年,習仲勳在西北區報紙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寫任何文章,只能遵循黨的統一方針,違背黨的統一方針,就不會有好的結果,我們必須牢記。」
習仲勳的新聞宣傳思想和實踐雄辯地證明,黨管新聞宣傳,掌控其領導權和主導權,永遠是一條鮮明的底線。所以,十八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管導向,即是一種價值引領。要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千萬不能觸碰。當下,利益多元,思想多元,交融交鋒無處不在,要防止底線意識的麻痺和鬆懈,更要防止別有用心之人明裡破壞底線以實現其暗中奪權之實。當然,有必要不斷創新和發展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方式,創新新聞宣傳載體技術,把握新聞宣傳規律,增強文化建設本領。
注意黨報黨刊的學習教育作用
1941年6月下旬,德國法西斯統治集團向社會主義蘇聯發動侵略戰爭。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師生對這一重大國際政治事件認識不一。6月27日,習仲勳帶領《關中報》主編胡炎騎馬趕到學校,為學校師生作專場時事報告。兼任二師校長的習仲勳每週都要來一次學校,為學生做時事宣傳報告,鼓勵學生攻堅克難。1946年,他為中共西北局刊物《黨內通訊》撰寫發刊詞,指出黨的報刊「是黨內學習與教育的武器」。
1948年1月8日,正在考察途中的習仲勳致信中共中央西北局,信的最後一段特別寫道:關於救災問題,報紙要多寫文章和通訊……篇幅盡量維持四版,滿足幹部要求。請卓然同志(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傳部長)盡最大力量辦好報紙。
新聞宣傳的教育引導力從何而來?它體現在報道的真實性、針對性、指導性、服務性和正能量等諸多元素上。這是新聞宣傳產生教育引導力的汩汩源泉。習仲勳說:「報紙的指導作用,決定於文章的內容……每篇文章都應有一定的作用,寫前要估計這個作用,寫後要檢查這個作用,如果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就要研究、改進。」改革開放初期,他曾對新華社的編輯業務工作提了五點希望,第一點就是「真」。我們今天一再強調反對虛假新聞,提高報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道理就在於此。
為今天的「走轉改」樹立標桿
習仲勳一生對真與善的追求堅定而熾烈,其新聞宣傳思想也體現出明確而強烈的真善追求。這主要表現其直面事情真相的求真態度。
1943年2月,剛上任綏德地委書記的習仲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社會調查,進而提出「為52萬群眾服務」的要求。1961年4月初至8月底,習仲勳奔赴河南省長葛縣開展長達5個月的調查研究,親自撰寫報告給中央,為從根本上糾正1958年以來黨內流行的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幹部特殊風、強迫命令風等「五風」錯誤提供了客觀依據。
深入基層、文風樸實在革命戰爭年代早就提倡。當年,作為西北局後方工作的主持者,習仲勳三次致電黨中央和毛澤東痛批「左」禍,其文風樸實無華,開門見山,有的放矢。習仲勳不僅寫公文做報告如此,還曾多次親自為報刊撰寫「乾貨」十足、情真意切、內容豐富的時文。如他早年做綏德地委書記時,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文章說:「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實不然,新的創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尋。」受習仲勳影響,夫人齊心也經常以一個鄉或村為單位進行重點調研,總結經驗給報社投稿,成為《群眾日報》的特約通訊員。只有「短實新」,才能心貼群眾,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習仲勳同志的新聞宣傳思想,為我們當下的「走轉改」活動樹立了學習的標桿。
在習仲勳同志誕辰100週年之際,我們共同研讀其新聞宣傳思想的當代價值,對進一步做好黨的輿論引導工作、堅定「走轉改」的新聞實踐之路、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