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基辛格稱鄧小平曾帶他吃火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8-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基辛格與江澤民資料圖

【文匯網訊】除了提供咨詢服務以外,基辛格本人的足跡也遍及中國南北各地。他出現的場合通常有兩個:一是在參加某些主題論壇的間隙,主動到中國各地參觀;第二種就是專程應邀出席某些地方的活動。而無論是何種情況,他通常都會得到規格非常高的禮遇。

據南都週刊報道,7月3日,86歲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和90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上海進行「家庭式、莊園式相會」,並涉及「很重要」的談話內容。兩位政治老人都稱讚了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履新幾個月來的表現。

這是基辛格近半年來第四次和中國頂級政治人物見面,之前分別是3月25日和總理李克強會面、4月24日和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6月28日第二次和李克強會面。如此高頻率地和新舊領導人互動,即使在「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序列中也顯得罕見。

能享此「殊榮」,當然與「官員基辛格」在中美建交史上做出的貢獻分不開。其實,卸任公職36年來,「基辛格博士」或「董事長基辛格」在政商兩界穿針引線,業已成為中美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在7月22日外交部發佈的新聞稿中,江澤民和基辛格都提到1989年中國在外交上的「困難」時刻。那一年,基辛格在北京和鄧小平會面,回國後向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轉達了中方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資深外交官、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原副主任吳建民在《外交案例》一書中道出中方當時的考量:「選擇合適的對象提出方案也很重要。解決中美關係需要戰略眼光,而基辛格是有戰略眼光的人。從他本人來講,他對於自己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那段經歷是很自豪的,也不希望現在中美關係惡化。所以,我們對他講的話他能理解,而且也能準確地反饋到美國的最高層。」

頂層路線

基辛格在中美高層間的活動能力有目共睹,這源於他1971年7月的那次著名秘密飛行。「波羅行動」是中美建交前站行動的代號,48歲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假裝肚子疼瞞過媒體,帶著七厘米厚的文件夾從中美共同的友邦巴基斯坦飛往北京。他見到了周恩來、葉劍英等人。

因為保密需要及各自的日程安排,留給這位22年來第一個踏上中國領土的美國高級官員的總時間只有48個小時。除去睡覺、禮節性參觀等安排外,雙方真正討論的時間不到24個小時。

久違的對手各自表明了立場,剩下的事情就是向世界宣佈尼克松將於下一年訪華這一重磅消息了。在文字表達的問題上,這位哈佛年輕教授明瞭東方人「投桃報李」的道理,他說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邀請,這個副詞讓中方感到滿意。

參與當時會見的外交部禮賓司工作人員唐龍彬後來回憶道,與周恩來的會談結束後,「警衛員還來不及過去,基辛格就直接走上前為總理拉開紅旗車門,不僅如此,他還很體貼地把手遮在車門頂上以免總理撞上。」

70年代初期的冷戰背景下,中美雙方有建立關係的戰略需要。但各自國內也都有抵制聲音,即便在中國,在對外宣告尼克松來訪之前,周恩來也先召開中高級幹部大會,用了三個多小時講國際形勢,並接連訪問河內、平壤通報基辛格密訪情況,對人在北京的西哈努克也進行了通報。

美國方面,密訪之後,1972年2月尼克松公開訪華並和毛澤東見面。兩個尚未建交的大國能否留下紙面的成果,給基辛格很大的壓力。實際上,兩國領袖歷史性的一個小時零五分鐘的會談中務虛的成分比較多,具體文件起草的任務分別落在了喬冠華和基辛格身上。

當時,身為總統班底,基辛格與中方達成的公報草稿被美國國務院的專家駁回,眼看就要結束訪問的尼克松深夜在杭州劉莊賓館給基辛格施加重壓,他不得不再與中方協調。最終在毛、週二人的授意下,《上海公報》終於定型。

自此,基辛格開始了與中國高層的良性互動。1972到1975短短三年間,他和毛澤東有過五次碰面,在毛的晚年,對於一個西方外交人員來說,這樣的頻率已經達到了極致。

和鄧小平打火鍋

1977年,中美正式建交前夕,基辛格離開服務八年的白宮,但這並不影響他作為中美關係重要參與者繼續發揮作用。基辛格本人也從未吝惜對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讚美之詞。

他稱鄧小平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作為和鄧小平見面次數最多的外國人,基辛格先是以聽眾的視角見到這個小個子領導人的,1974年鄧小平在聯大第六屆特別會議的發言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979年鄧小平訪美期間兩人得以正式會面。基辛格也曾向媒體透露他和鄧小平私交的細節:「我們吃火鍋的地方是一個單間,但餐館本身卻是普通餐館,不是國賓館。中國領導人帶外國客人去普通餐館吃飯並不多見。顯然,鄧小平沒有把我當客人,而是當成他的老朋友。」

在基辛格的筆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對這位眼神憂鬱、曾幾度大起大落卻矢志不移、顧全大局,並在日後逐步振興中國的強悍的小個子產生了無比敬意。」

1987年,基辛格成為美中協會創會主席之一,以此身份,基辛格多次往返大洋兩岸,為江澤民、克林頓互訪及中國入世鼓與呼。在他眼裡,鄧小平的繼任者江澤民「溫文爾雅、精力充沛。但當認為涉及國家重要利益時,他也像其偉大的前輩一樣意志堅定。」

新世紀之後,中國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崛起和威脅成為西方討論的主要話題。2008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百大影響人物第六名,為胡錦濤寫介紹詞的就是基辛格。在文中他特別提到胡錦濤的「和諧」理論,並指出胡的領導風格嚴謹有禮,不說沒有必要的空話。

據媒體報道,最遲在2012年十八大召開之前,基辛格就和習近平建立了聯繫。去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美國,基辛格和美國勞工部部長趙小蘭一起為其接風;中共十八大後,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基辛格也認為新一屆領導人有能力挑戰腐敗問題。

密訪中國四十年後,在接受新華社訪問時,基辛格說:「中國歷代領導人都是不同凡響的人物。」

政商圈子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作為咨詢公司老闆的基辛格,也憑借在中美政商圈內的良好資源,特別是和領導人的親密關係,將一批美國企業引入中國。特別之處在於,這些企業主往往也能通過他的引薦近距離接觸中國權力核心人物。

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曾請基辛格推薦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來華合作,惠普公司就是這樣走進中國的。1984年,同樣模式下,美國亨氏食品也和廣東企業合作,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合資企業。

1988年初,基辛格也曾安排大通銀行的前任董事長大衛·洛克菲勒與鄧小平見面。1989年那次意義重大的對華訪問中,同行人員也包括美國國際集團(AIG)前總裁莫裡斯·格林伯格,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宴請了他們。一行人也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儘管基辛格沒有對國際集團的項目作出具體幫助,不過他的出現還是為外商與當地政府打交道帶來了便利。

「亨利在中國的形象和影響力很大,光和他同處一室,你就覺得事情統統好辦了。他受到尊敬,這也是和他同赴中國旅行如此美妙的原因。」莫裡斯·格林伯格如是評論。

有類似表述的不只一人,摩根大通董事長威廉·哈里森也曾說:「基辛格博士是我個人的老朋友,他向我們介紹了他在中國的很多老朋友。對摩根大通來說,這種友誼非常重要。」

據瞭解,摩根大通在中國的投資中有一些與政府關係密切的項目,比如參與中國政府的債券發行、國有企業兼併、國有企業海外收購等等業務。

基辛格在中國的這種人脈網絡甚至被用來「危機公關」,2010年,據《環球時報》披露,曾捲入胡士泰間諜案的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將聘任基辛格出任「中國事務顧問」,並使公司「確保獲得」和中國最高層官員會談的機會。

遭受非議

實際上,自1982年成立以自己命名的咨詢公司以來,在政商界擁有的眾多客戶的基辛格,其獨立形象就日益受到質疑。2002年被小布什總統任命為「9·11」調查委員會主席的他,被國會質疑有利益衝突的可能,最終也因為拒絕公開客戶名單而選擇辭職。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除了提供咨詢服務以外,基辛格本人的足跡也遍及中國南北各地,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參加某些主題論壇的間隙,主動到中國各地參觀;第二種就是專程應邀出席某些地方的活動。而無論是何種情況,他通常都會得到規格非常高的禮遇。

除非是和中國最高領導見面,基辛格的參訪活動一般並不會被廣泛報道,最多是當地外事部門發出簡短的新聞稿。不過2011年6月,他對重慶的參訪打破了這個低調的規矩。6月29日,88歲的基辛格進有10萬人聚集的重慶奧體中心,參加中華紅歌會,並發表演講。

據《重慶日報》報道,6月28日基辛格抵達重慶時,重慶市公安局新成立的重慶警衛——國賓護衛隊首次亮相執行任務,七輛摩托車組成箭頭形狀為基辛格的車隊開道。

這並不是基辛格第一次得到「嘗鮮」的待遇,1996年,在同一個主政者的力推下,基辛格和夫人觀看了大連女騎警的首次表演,並在「大連國際服裝節」上致了開幕詞。

訪問即將結束時,基辛格詢問重慶市長黃奇帆:「15年後,當我已經一百多歲了,再次回到重慶,您讓我看到的是一座什麼樣的重慶?」

      責任編輯:吳眼圈
美前國務卿被曝與歐洲外交官有染      [2013-08-02]
美國關閉多國大使館 或遭遇恐怖威脅      [2013-08-02]
美國宣佈本周日關閉駐中東多國使館      [2013-08-02]
俄高官:斯諾登可永留俄羅斯了      [2013-08-02]
美國安局3年支付英情報機構1.5億      [2013-08-02]
斯諾登臨時避難證件號碼0011330      [2013-08-02]
美轉軑:斯諾登獲避難不影響美俄      [2013-08-02]
美記者網上搜高壓鍋引來FBI搜查      [2013-08-02]
美多個駐外使館遭威脅將緊急關閉      [2013-08-02]
朝鮮高官金永南赴伊朗路過北京      [20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