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財經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郎鹹平:中國經濟面臨八大危機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8-1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近日,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在郎眼看錢荒主題講座上表示,股市連續四年下跌(全球唯一)後目前於谷底盤整觀望,等待李克強的新政策。

據上海熱線報道,郎鹹平郎眼看錢荒主題講座08年中國經濟的病兆在於製造業危機,滯脹出現,陷入蕭條。其時,製造業危機的原因在於:稅費水平太高(84%);資金成本太高,高利貸橫行(月息4分);人民幣升值40%。三大因素導致製造業的投資營商環境全面惡化,實業家紛紛從製造業撤資,自08年開始製造大量投資泡沫。

中國經濟正面臨八大危機,面前無外乎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繼續頂著烈日快速奔向遠方的水源,第二條路是找個陰涼地方歇息四周找水,等日頭下去再出發。

第一個危機:產能過剩。

以高速公路為例,四萬億的建設投向主要是中西部的高速公路,一旦建好沒有車跑,立刻產能過剩。鋼鐵(行情專區)水泥產業最甚,成為「產能過剩大黑洞」。

日本1991年泡沫爆破之後92年的日本政府開出136萬億日元的刺激藥方,到處建設,八車道高速旁邊一條八車道縣道,旁邊平行再修一條八車道鄉道,均通向海邊的一間小紀念品店。我們現在的產能過剩比日本當年還嚴重,日本用了二十年來消化過剩產能,還有十年才能消化掉。從去年開始中國經濟已開始重蹈日本覆轍陷入長期蕭條。

政策偏離。比如武鋼用三百億資金養豬之後,政府再批了四個新鋼鐵廠。武鋼可以將過剩的鋼胚再賣給四家新廠。四家廠建好後,連上武鋼五家一起養豬。任內批了十一個新機場,三百個新風電站,兩百個水電站,二十五個鐵軌項目,去年九月半月批了一萬億。今年一月份批了一千萬千瓦太陽能。去年開始政府已開始推動第二個四萬億,今年換屆前宣告失敗。所以李克強才反覆宣佈不能再有四萬億,而國資委也宣佈未來三到五年是國企的嚴冬。

中國經濟已陷入全面崩潰,伴隨我們走完餘生的不是中國夢,是蕭條疊加蕭條。如果非要積極樂觀地表述,那麼我們的今天一定比明天更好。

五年兩個四萬億,印鈔六十六萬億,其中國企拿了二十萬億,地方政府二十萬億,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每年的實際通脹20%,全世界最高。

此為第二個危機:通脹。

兩個危機疊加就是最可怕的危機形態:滯脹。去年為配合政府的四萬億,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十八萬億。就連貴州這樣年度財政收入全國倒數的省份,當地官員竟然批了三萬億的建設項目。

第三個危機:地方政府相繼破產。

地方政府欠了共二十萬億的債務,連利息都還不上。今年六月審計署公佈的報告:16個地級市負債率已超100%-即技術性破產,占36個地級市抽樣樣本四成以上。

第四個危機:國企危機。

地方政府推動國企開展建設,去年十大虧損企業全是國企。

第五個危機:民企危機爆發。

因為大量投資通過國企完成,民企資金鏈斷裂。江浙多處地方民企聯名上書,要求給予信貸支持,無果。

第六個危機:銀行。

中國十六家上市銀行,利潤占所有上市公司35%。銀行的五倍市盈率就是銀行危機的前兆,11家銀行股價跌破淨資產。今年銀監會發文要求各行守住不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什麼是系統性風險?就是金融海嘯;四月索羅斯在博鰲稱今年的中國處於金融海嘯前夕;六月錢荒,標誌著金融海嘯正式爆發。

金融海嘯對我們的影響如何體現?肖鋼去年在達沃斯論壇稱,理財產品是個龐氏騙局。去年理財產品增長41%,今年一至五月理財產品增長130%。信託類產品連續兩年增長300%以上。錢荒的成因就是李克強在打擊銀行拆借,打擊地方政府借道理財產品籌措資金。所以,在座各位,理財產品見好就收吧。

第七個危機:股市。

08年四萬億出台後九個月中國股市漲了95%,11年4月18日噩耗傳來,雲南政府第一個宣佈破產後,股市大幅震盪下行;12年第二個四萬億,股市興奮兩個月,漲25%後一路下滑,興奮劑效果越來越差。中國股市的長期走勢都源於中央政府的重大政策,證監會等所有措施都是技術性調整。

第八個危機:地產。

地產危機來源於第二個危機:通脹。樓市資金來自逃避通脹的保值資金。北京的地產漲幅可以100%對抗通脹漲幅,上海深圳可70%對抗。過去十年房價的瘋漲是政策偏離的結果。政府看到地產泡沫危機的火山口第一反應就是找一塊大石頭壓住。但岩漿只有兩個出口,一是從地殼另外的薄弱出口爆發,導致五十個相關產業三次探底;二是大石頭被岩漿熔化。蓋了三十二塊大石頭,全被熔化。最近的一塊「國五條」,出台當天就被熔化。

總結:放眼未來,中國經濟恰若沙漠中乾渴的旅者,面前無外乎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繼續頂著烈日快速奔向遠方的水源,第二條路是找個陰涼地方歇息四周找水,等日頭下去再出發。

互動環節:

問:危機重重,如何理財投資?

答:理財產品被摧毀後,投資渠道更為狹窄:

-黃金投資長期來看不保值,過去100年中只有兩個十年中黃金較好,其他時間都很差。美元走強,美國經濟復甦,黃金還會跌。由於波動大,可短期炒作,但若論波幅黃金還不及白銀。

-房產比黃金白銀都保值,能對抗通脹,但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政策調整,下一個調控政策-房產稅-不知何時出台。

-股市連續四年下跌(全球唯一)後目前於谷底盤整觀望,等待李克強的新政策。

-現金只能持有美元。

問:深圳樓價會與香港看齊嗎?

答:更大的可能是香港樓價會下跌,原因是美元走強後海外資金回撤;內地經濟危機導致內地投資者撤回資金自救。

問:7月19日央行利率放開的政策說明什麼?

答:本次貸款利率自由化就是李克強為了打擊地方政府推出的政策,讓銀行可以對恣意妄為的地方政府收取高額利息。去年三百個地方政府騙貸共一萬億,水庫庫底,樓房陽台,公園綠地都被地方政府拿來抵押貸款。贊成並鼓勵李克強堅持這一政策走向。

問:通脹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答:統計局數據全面造假,通脹率2.6%是點錯了小數點。濫印鈔票怎麼可能不導致通脹?實際通脹幅度的合理估計是15-20%。發展趨勢上如果能繼續減少信貸投放,可能出現轉機。

問:錢荒前後人民幣加速升值、外管放開跨境人民幣、中日中英貨幣互換締約,這一系列舉動與哪些危機有關?人民幣匯率向何處去?

答:特別好的問題。人民幣為何不該升值而升值?答案在於李克強決定在上海建立自貿區之上-李克強力排眾議離開深圳前海,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一行三會及背後利益團體強烈反對。

自貿區將進行匯率、利率、大宗期貨等一系列市場化、自由化的試點。以此為導向,匯率實現自由化要看自貿區實施細則,可能七月即將出台。近期匯率攀升不排除短期炒作,但人民幣匯率問題肯定將與自貿區緊密關聯。

問:非常具體的問題-我們還能持有什麼?

答:企業家在持有美元之外還可以持有房產組合,在銀行已開始拒絕廠房與設備抵押後,只有住宅與商業地產還可以成為貸款押品。房產組合可能能在對抗通脹之外救企業家一命,換來貸款資金。

問:房價有無可能暴跌?

答:溫州房價已跌去40%,鄂爾多斯過去每年開發兩千萬平米,與北京等量,房價已暴跌。商業地產與經濟形勢直接掛鉤,經濟不好時吃喝嫖賭娛樂行業特別好,現在國產爛片什麼泰囧、中國合夥人之類的票房高漲,就是因為危機下人們心情苦悶又沒有錢,靠低端娛樂消愁。

郎鹹平:錢荒即將過去金融海嘯上場

「中國經濟正進入八大危機,如製造業危機、地方財政危機、地產危機等,最終導向是經濟全面崩盤,像日本當年樓市崩盤一樣,上月底浮現的『錢荒』就是危機初現的徵兆。」經濟學家郎鹹平上週末來深演講,表示對當前經濟形勢悲觀。

「製造業危機當前最為明顯。」郎鹹平認為,在2008年中央「四萬億計劃」的扶持和鼓舞下,地方政府拉動一大批項目上馬,造成了目前產能過剩的局面。產能過剩的直接後果是利潤降低,企業周轉不靈。由此引發的國企債務危機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最終導致了銀行危機,也就是「錢荒」的出現。

「中央希望通過打擊銀行拆借,來打擊地方政府通過理財產品進行融資,給目前的製造業降溫。『錢荒』或許很快過去,但是會不會有新一輪的金融海嘯襲來,我不樂觀。」郎鹹平說。

在談當前投資熱點時,郎鹹平強調,儘管地產領頭的50多個相關行業都正趨向探底,地產業的蕭條恐怕難以規避,但買樓仍是對抗通貨膨脹最有效手段。

目前國人投資的渠道不多,集中於四大投資品:黃金、股市、美元、房地產。「股市已被徹底摧毀,短期內難以恢復元氣。美元未來走強,可以投資,但兌換美元在中國消費的話並不划算。在過去的100年中,有兩個10年黃金在漲,但其他80年黃金都在下跌!黃金適合短期炒作,長期投資的話,房地產的增值空間要比黃金好。」郎鹹平認為,樓市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能抵抗濫發貨幣的行為,「例如在深圳買房,樓價上漲的速度起碼可以對沖掉70%的通脹。」

當然,投資風險始終存在,「政府有可能出台樓市的殺傷性政策,這是其一;其二,如果政府繼續推進實施城鎮化,則是向中國經濟投放的第三個『四萬億』,這將導致中國經濟即刻崩潰。」郎鹹平呼籲,要努力給中國經濟降溫。

      責任編輯:果果
7月中國10大城市房價上漲      [2013-08-07]
日本最貴公寓每平米均價15萬元      [2013-08-06]
原住建部官員:從未提出降房價      [2013-07-30]
發改委:一二線城市房價不會崩盤      [2013-07-29]
港股大漲2.33% 藍籌股全線上漲      [2013-07-23]
北京六環房價全面突破2萬元      [2013-07-22]
內地油價大漲 今年來第八次調整      [2013-07-19]
湖南房價上半年漲5.1%      [2013-07-16]
專家:高房價對女性傷害多過男性      [2013-07-16]
造紙企業中報業績大漲提振信心 晨鳴紙業漲停      [20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