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如果我當選市長的話,我決心使下一屆市政府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廉潔的、高效率的政府,這是我的決心。首先,從小事情做起,一定要堅決地剎住吃喝風和受禮風。這不但是節約,而且是樹立一個勤儉建國的風氣……所以我想先從我做起,從市政府做起,我們市政府的人員下基層、到工廠,無論如何要做到『一菜一湯』……今後我們市政府任何會議嚴禁發包,這是一個象徵,就是說以後不要搞送禮、發東西這種風氣……」8月11日,《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發,朱鎔基1988年4月25日在上海市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上述講話內容,也被收入該書中。
《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一書收錄了朱鎔基1987年12月~1991年4月在上海工作期間的部分講話、談話、信件等,106篇文章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發行。該書延續了此前出版並熱銷的《朱鎔基答記者問》和《朱鎔基講話實錄》的風格,詳實地記錄了朱鎔基領導上海改革發展實行的一系列重要舉措。
兩年前,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讀完《朱鎔基講話實錄》後,曾有這樣一句評價:「偉大的鄧小平與偉大的江澤民選擇了偉大的朱鎔基。」
「現在我們的『關係學』太多了,大家不願批評了,講情面、講關係、怕『穿小鞋』」
20世紀8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大陸最為發達的大都市,在轉型中對內優勢流失、對外無法對接。上任之初的朱鎔基市長被財袋子、煤爐子、菜籃子等一系列問題困擾,一年之內頭髮全部變白。1988年5月,朱鎔基走馬上任,在主持首次市政府常務會議時,就提出上海「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果斷行事,需要雷厲風行」。
在這次會議上,他當機立斷建立「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個圖章」審批項目的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在該委員會成立之前,上海審批一個外國投資項目需要蓋126個圖章,效率十分低下。很多外國投資者因為審批程序原因,推遲甚至放棄了在上海的投資。
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成立後,外商投資項目只要通過該委員會的一個圖章就完成了全部審批手續。這項舉措,讓世界投資者對上海信心大增,外資進入上海的速度和規模成倍地增加。
1988年6月29日,朱鎔基在接受香港英文虎報記者辛格萊採訪,提到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時說:「如有個項目,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中日合資的上海尼賽拉傳感器有限公司談判了一年沒解決,市外資委接過來,開一個會就解決了。前幾天,報紙上報道了上海與美國合作的一個軸承生產項目,經過70天就批准了,也是通過這個機構辦的。」
北京大學立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徐曉冬評價說,在當時計劃經濟色彩濃厚、開放阻力重重的情況下,「一個窗口、一個公章」的決策提出並付諸實施,需要巨大的勇氣。「一窗一章」後來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開來,對加大開放步伐、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接著,朱鎔基審時度勢,大膽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解決上海各種緊迫的社會問題。他不失時機地將財權、事權下放,推行市、區兩級政府分權,將行政和社會事務下放權力給區;將經濟管理權由委辦局分權給企業,實行政企分開。
朱鎔基長期從事經濟工作,被小平同志稱讚為「懂經濟」的領導人。面對上海工業的困難局面,他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大刀闊斧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傳統工業「金蟬脫殼」、「返老還童」,逐步實現年輕化、集約化;同時,大力扶持和發展電子、汽車、信息技術等新一代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
這期間,朱鎔基還拍板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1990年6月獲國務院正式批復建立。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儀式上第一句話,就鮮明提出「建立證券交易所,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不會變」,這也表明他堅定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遠見卓識。
在上海工作期間,朱鎔基還以浦東開放開發為重點,以「上海經濟同世界經濟接軌」為理念、目標,大膽推出關稅豁免、自由進入、土地批租、開放外資銀行、推行股份制等一系列特殊政策,不斷擴大上海對外開放,積極改善上海投資環境,為浦東開放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他勇於直面時弊、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對矛盾、問題、困難不迴避,不遮掩,不粉飾。」徐曉冬說,「針對一些同志當『太平官』、做『老好人』,不願得罪人的現象,他嚴肅指出,現在我們的『關係學』太多了,大家不願批評了,講情面、講關係、怕『穿小鞋』。這樣下去,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是要被斷送的。」
「要把那些老說空話、站在那個位置上不辦事的人拉下來」
1987年年底,中央決定調朱鎔基到上海當市長,1991年3月他當選國務院副總理,離開了上海。他在上海工作了3年多,其中近兩年是書記、市長一肩挑。雖然他主政上海的時間不長,但卻是上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在任上海市市長前做了不少準備,一到上海就對經濟工作、城市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等開展調查研究。朱鎔基堅持「時刻為民」的宗旨,抓的頭一件事,就是把解決上海市民的副食品供應作為工作突破口。後來,他又提出新一屆市政府重點抓三件實事:交通、住房與煤氣、菜籃子。為了做好菜籃子工程這件事,他不僅在電視上發表講話,還找許多幹部談話,深入農村蹲點調查。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兼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鄭新逸回憶說,在上海期間,有一次,在機關黨小組生活會上,朱鎔基聽到反映有老百姓買不到食鹽,當即找來市財貿辦領導,說食鹽是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要求馬上調查食鹽供應情況,並指示立即組織調運,確保市場供應。在解決上海市民生活用氣問題時,有一次在上海石化廠檢查工作,有位廠領導提出供氣有困難,但理由不充分,朱鎔基聽了生氣地說:「你不給液化氣,我拿你是問。」這種嚴厲的口吻,在朱鎔基為百姓辦事過程中很常見。
90年代初,上海在全國最早推出住房制度改革。鄭新逸說,從1990年3月至年底,朱鎔基組織召開了12次專題會,討論研究房改和建房工作。他提議要發動市民廣泛參與房改方案討論,還親自召開全市住房制度改革動員大會,發表電視講話,走訪棚戶區,體察民情。「對事關群眾利益的大事,朱鎔基從不馬虎,絕不輕率,始終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政府工作的最高標準。」
朱鎔基曾說:「我們這一屆政府就是要看實績、看政績。你是不是把『菜籃子』搞滿了,把物價搞下來了或者穩定了;你是不是把生產搞上去了,把經濟效益提高了;出口是不是增加了,外商投資是不是增加了。你要搞出政績來,不要講空話。」
在任時,朱鎔基強調,要真抓實幹,實實在在為百姓做事,解決問題,「從垃圾、糞便問題到『菜籃子』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我們不提倡說空話,希望每一個同志都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他對那些老是坐而論道、專門講空話而不干實事的官僚主義現象深惡痛絕,說:「不克服官僚主義,上海沒有前途」,「要把那些老說空話、站在那個位置上不辦事的人拉下來。」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用16個字評價朱鎔基為官的作風:從政為民,廉潔奉公,敢作敢為,不畏艱險。他說,1988年,朱鎔基在上海提出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廉潔高效的政府,實際上開創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先河。
不論是當市長,還是當總理,朱鎔基都不忘為人民服務。他親自抓群眾信訪工作,更是將這一工作提到「關係到我們黨和群眾的關係,關係到我們執政黨的生死存亡」這樣一個高度。「我們聽不聽群眾的意見,幫不幫他們辦事,為不為他們服務,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朱鎔基說:「我深深感到,我們離開人民群眾就一事無成。」
「我是一個孤兒,從小沒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
《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收錄了1988年6月28日朱鎔基《對全市局級以上幹部的三點要求》一文,其中第二點要求是「為政清廉,辦事高效,做問心無愧的人民公僕」。這不僅是朱鎔基對上海市局級以上幹部的要求,也是他為政的座右銘。
在這篇講話中,他說:「我有一個建議請大家考慮,是不是可以少搞點形式主義的東西?我們工作方法要改善一下。我一到上海來工作,就給自己提出『五戒』,即不登報、不上電視、不剪綵、不題字、不受禮。現在,我常常『犯戒』,不登報,記者不答應,非要登報不可。現在每個星期要去一個工廠、一個區、一個縣、一個局。如果都要報道,天天報上都是我,這有什麼好處呢?我哪有這麼多好思想、好點子呢?登它幹什麼呢?不上電視也不行。當然,我下廠決不允許電視台記者來,但有時候接待外賓,接待外國總統,不讓拍電視也不行,這也還得上。不剪綵做到了,到現在為止,我沒有剪過彩,任何人找我剪綵都不剪。題字,一概拒絕,到目前為止,我沒有題過字。不受禮也做到了,接待外賓受禮,我都上繳。但是現在活動還是太多,我覺得陪會是我一個沉重的負擔。」
該書還披露了1988年5月4日朱鎔基寫給當時上海市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市政協副主席毛經權的一封信,內容如下:「經權同志:我來滬後曾自己訂『不題詞』以律己,因此,恕不題詞了,盼諒之。但我是京劇愛好者,開幕演出一定做觀眾。有空時還想多欣賞。」
80年代末,社會上「吃喝風」、「受禮風」盛行,不少人民群眾寫信反映幹部吃請受禮的問題。當時,江澤民同志嚴肅指出「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倒下來」。朱鎔基則明確要求紀檢、監察部門把眼睛牢牢盯住506個局級幹部。
在他主持的第一次市長辦公會議上,討論通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對政府機關局以上領導幹部發揚艱苦樸素作風的若干規定》,對幹部宴請和贈收禮品作出了八條具體規定,並明確對違反規定者第一次書面檢查,第二次通報批評,第三次給予行政處分。他說了就做,雷厲風行,接著還制定了機關工作人員、企事業領導幹部保持廉潔的規定,在全市農村幹部會議上,他又針對農村幹部提出了廉政要求。
1988年朱鎔基當選上海市長的時候,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一個孤兒,從小沒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朱鎔基懲治腐敗,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他常常將一句古人名言掛在口頭:「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強調建設廉潔政府,不僅要盯住關鍵領域和重要崗位,管好主要領導幹部,更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來最大限度剷除腐敗現象滋生的土壤。他擔任上海市長、市委書記期間,採取職能轉變、權力制約、制度建設和廉政教育等多種方式,來打造廉潔、高效、務實的政府機構。通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腐敗的土壤;加大行政權力制約,減少腐敗的條件;推進政府制度創新,減少腐敗的機會;加強廉潔從政教育,減少腐敗的動機。多種舉措由外及內,由表及裡,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加快廉潔政府建設的任務體系。
朱鎔基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要求特別嚴格,包括副市長。90年代初,家用電器等產品供應還比較緊缺。一度企業以產品試用名義送領導、送機關的現象比較突出。他首先要求各位副市長,有試用產品的都要一一登記,如數統計上報、辦理清退。
與此同時,他嚴於律己。朱鎔基的博士生,現任清華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系主任趙平回憶說,有一次,朱鎔基下企業視察,當他看到企業準備好的午宴時,轉身就走了。在位期間,他去企業都是盡量與職工一起吃食堂,堅持「一菜一湯」的標準。
「寧可不做官,也不會拿原則做交易」
朱鎔基歷來以「講真話,辦實事」而享譽黨內外。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楊春貴這樣評價朱鎔基:「他曾經因為講真話而受到錯誤處理,經歷了人生種種坎坷。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謹小慎微和圓滑世故,始終保持一種光明磊落、求真務實的人生銳氣。」朱鎔基說:「我自己的特點、我的信條就是獨立思考。我心裡是怎麼想的,我認為就應該怎麼講。」「只要是認為有利於黨的事情,我就要講」。他在對上海市紀委同志的講話中說:「我們市委在原則問題上絕不會讓步,寧可不做官,也不會拿原則做交易,絕對不會。」楊春貴認為,這樣的表態和人生信條為廣大黨員、幹部講真話、道實情,堅持真理,堅持原則樹立了榜樣。
朱鎔基還具有嚴於律己、勇於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作為市長的候選人,在選舉之前同人大代表的見面會上,他作了自我評價,他一句優點都沒有說,而是嚴肅、認真、鄭重地講了自己的三條缺點:一是「我只有領導機關的工作經驗,沒有基層工作經驗」;二是「我只有中央工作經驗,沒有地方工作經驗」;三是「我性情很急躁,缺乏領導者的涵養,幹工作急於求成,對下面幹部要求過急、批評過嚴」。在講到第三條缺點時,朱鎔基說:「這一點我應該向江澤民同志好好學習。宋平同志在我來上海工作之前和我談話,他說你要求幹部嚴格不是你的缺點,但是你批評人家的時候不要傷人,說話不要太尖刻。這些都是語重心長的話。說到我的缺點時,他說你應該學習周總理,批評同志後讓人感到你應該批評,覺得是你對人家的關心。我確實是缺少領導者這樣的一種品質,但我希望同志們監督我改正。說老實話,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啊,不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一定要很好地改正自己的缺點。」
楊春貴說:「這段表態給人以至真至誠之感。這些讓大家看到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光明磊落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
「兢兢業業,努力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朱鎔基1988年4月25日作為上海市市長候選人同人大代表見面時的發言。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能禍福趨避之。」有歷史擔當的政治家總是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將自己的安危置於身後。這一點在朱鎔基身上體現得很充分,他那段義正言辭的表態「準備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自己一口,無非是個同歸於盡,卻換來國家的長久穩定發展和老百姓對我們事業的信心」,至今仍被百姓所銘記。
1987年12月,朱鎔基去上海工作,那個時候可以說是上海非常困難的時期。1981年上海的財政收入是171億元,但到1987年只有165億元,6年間,財政收入不但沒有增長反倒下降,經濟形勢堪憂。此外,當時上海人口增長很快,很多基礎設施跟不上,交通、住房、環境污染等問題相當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朱鎔基知難而進,接手了上海市長的重任。他勵精圖治,領導上海人民在較短的時間就扭轉了這種困難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