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環球時報刊文稱,中國「左右論」在輿論場上製造的影響,只能是一時的嘈雜。全文如下:
一些境外媒體近日刊文,稱中國政治的主軸從「防左」開始向「防右」轉變,主要依據是互聯網輿論在「收緊」,黨報刊登了反對「憲政」的文章等。縱觀改革開放以來輿論場上對國家政治路線的種種評價,貼「左轉」、「右轉」標籤的情況很多。
但不能不說,中國改革開放道路整體上是超越左右的。有過那麼多經驗和教訓之後,中國主流社會對「左」和「右」都有較高的警惕性,國家政治路線朝著其中任何一個方向猛擺都缺少群眾基礎,只有穩健改革的「中間道路」才能受到廣泛認同。
由於改革開放最早是從「反左」開始的,「左」受到的輿論壓力更大,比如現在學者們怕跟「左」的帽子沾邊大多甚於怕被稱為「右派」。中國「左轉」的思想和輿論基礎尤其不厚實。
關鍵是什麼是「左」和「右」?反對改革開放,無疑是「左」。但有人把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成「左」,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也當成「左」,把國家不按照他們的非理性要求做事都當成「左」。
另一方面,要求在中國推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無疑是「右」。但如果把呼籲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當成「右」,把要求嚴懲並治理腐敗以及呼籲、踐行輿論監督也都當成「右」,甚至把加快市場經濟建設也當成「右」,就會出現同樣的混亂。
我們認為現在大談「左」和「右」必將造成對輿論的誤導。中國在直面實際問題,在推出具體計劃。比如八項規定、嚴懲腐敗、群眾路線、經濟轉型升級等都是十八大以來的突出大事,你說它們是「左」還是「右」?至於中國的政治主軸,十八大報告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十八大報告還有一句話很著名:「既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國家道路既是戰略設計,更是充滿複雜因素、夾著許多意外極端事件的龐大實踐過程。沒完沒了談「左」或「右」實際上漸漸脫離了國家日新月異的現實,我們需要不斷更新探討的問題和角度。
關於改革,我們認為,第一它必須長期堅持,因為中國問題這麼多,不改革沒有出路。這不應是空話,而且實際上也不是中國的空話。改革已經是中國實現發展和穩定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爭議重重之下的最大共識。必須看到,如今圍繞改革的爭論是在路徑和節奏層面的。
第二,中國的改革進程要堅決保持不失控,這是幾十年來世界各國及中國自己政治歷程的共同總結。在一些重要方向上如果有失控的苗頭,就應進行調整。國家保持這樣的調控能力是改革最終成功的關鍵性保障。
第三,控制失控的苗頭很重要,但改革的方向之一應當是國家對揭問題蓋子的承受力不斷增強,而不是國家變得越來越敏感。這就需要對控制和釋放合理運用,不斷更新社會對穩定和失控的感受界限,實現國家有序和活力的統一。
中國是在全球化以及互聯網時代繼續改革開放事業的,中國再也不可能是相對「自給自足」的獨立意識形態體系。這要求中國的大方向必須是對的,過程必須是可控的,而且有越來越強承受爭議和摩擦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牢牢建立起中國改革路線的戰略穩定性。
對中國道路「左」或「右」的議論已是國內外輿論場的常態,它們並沒有切中當下中國的迫切問題,中國社會因此不會對它們做認真的回應,更不會被它們牽著走。「左右論」在輿論場上製造的影響也因此只能是一時的嘈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