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媒:習近平不是中國戈爾巴喬夫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8-1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圍繞著中國是否已經出現了一位「戈爾巴喬夫」的話題,西方媒體上近來爆發了一場熱烈爭論。美媒稱,鑒於俄羅斯發展的乏善可陳,中國先經後政的策略無疑是明智的。

據大公網援引美國《大西洋》雜誌的文章探討「中國的戈爾巴喬夫情結」為何困擾西方。文章稱,不久前,一位英國記者遊歷中國,其觀感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已經走到了「劇烈變革」的邊緣。支持其論據的,是北京「798」裡年輕人對政治講話的漠視,他認為自己從中嗅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氣息,那是1988年前蘇聯的氣息。《大西洋》這篇文章則認為,這位記者顯然是患上了所謂「中國的戈爾巴喬夫綜合症」。

文章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但凡在中國領導層更迭的時期,這種「綜合症」就開始困擾西方的政客、政策分析人士以及記者,因為中國似乎將是隨蘇聯倒下的那塊多米諾骨牌。從江澤民到胡錦濤,他們執政之初就是西方熱炒政治改革之時。到現在輪到了習近平。習近平高調地打擊腐敗無疑是在安撫民憤,在公開場合,他也是謹遵黨的路線。

那麼西方這種「中國的戈爾巴喬夫情結」從何而來呢?文章認為,那是由於中西之間對蘇聯解體的認識存在根本性的鴻溝。對歐美而言,戈爾巴喬夫是英雄,他的改革終結了一個「邪惡帝國」,為俄羅斯引入了短暫的民主時期。但對中國,戈爾巴喬夫是災難,是警世的悲劇。在對蘇聯解體進行了詳盡的檢視後,中國認定戈爾巴喬夫是最終的誘因。中國當然意識到了制度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但戈爾巴喬夫是誘發蘇聯崩潰的催化劑。

文章認為,西方人容易忽視的是,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其深度和廣度早已遠遠超越戈爾巴喬夫所提議的改革內容。30年前,中國人無法自由擇業,無法自定居所,無法擅自離境,但現在一切都成為可能。西方對選票的癡迷掩蓋了中國改革的事實。而考慮到俄羅斯發展的乏善可陳,中國先經後政的策略無疑是明智的。

      責任編輯:ShelleyPang
習近平釋放中國經濟四大政策信號      [2013-09-15]
法媒:習近平新絲路外交大氣細膩      [2013-09-15]
習近平提議上合成立能源俱樂部      [2013-09-14]
習近平: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支持俄方立場      [2013-09-13]
留學生被習近平贊後獲大學獎10萬      [2013-09-11]
習近平遊古絲綢之路 獲贈絲毯      [2013-09-11]
習近平:中吉要密切溝通打擊東突      [2013-09-11]
習近平專機首曝光 得外賓稱讚      [2013-09-10]
中烏宣言:反對霸權主義和擴張政策      [2013-09-10]
習近平外訪中向全國教師致慰問信      [2013-09-10]